◎陳清芳(大波士頓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
北美台灣人教會的牧師荒,愈來愈嚴重。有教會因聘到牧師非但沒改善問題,反而產生新問題,就不敢再冒險聘牧。最近與一教會書記談話,該會牧師退休後4、5年,中會派一位退休牧師為小會議長,教會另聘退休牧師或短期牧師來牧會,每期3個月。礙於中會規定,牧師只負責講道、查經和關懷,不能參與教會行政事務。該教會從這些短期牧師中選聘一位會友都滿意的牧師。但沒幾個月,因彼此對牧師角色看法不同,而引起不愉快的衝突。
有了牧師,長執和同工們有想喘一口氣的念頭,並期待牧師快快接手。牧師或者仍以短期事奉的心態事奉。他的神學觀點認為,教會有兩個講台,一是先知事奉的講台,由牧師負責,另一是祭司事奉的講台,由司會負責。所以牧師只負責講道與查經,如同初代教會的使徒們「專心以祈禱傳道為事」,並主張人人皆祭司,教會事務與關懷應完全由會友負責。另一種情況剛好相反,有些教會要求牧師只「以祈禱傳道為事」,其他事皆不要介入,聽命長執會,教會事務的決定與方向全由長執把持。
教會牧師和教會本身都應對牧師的角色與教會的需要有所認識。美國長北美台灣人教會的牧師荒,愈來愈嚴重。有教會因聘到牧師非但沒改善問題,反而產生新問題,就不敢再冒險聘牧。最近與一教會書記談話,該會牧師退休後4、5年,中會派一位退休牧師為小會議長,教會另聘退休牧師或短期牧師來牧會,每期3個月。礙於中會規定,牧師只負責講道、查經和關懷,不能參與教會行政事務。該教會從這些短期牧師中選聘一位會友都滿意的牧師。但沒幾個月,因彼此對牧師角色看法不同,而引起不愉快的衝突。
有了牧師,長執和同工們有想喘一口氣的念頭,並期待牧師快快接手。牧師或者仍以短期事奉的心態事奉。他的神學觀點認為,教會有兩個講台,一是先知事奉的講台,由牧師負責,另一是祭司事奉的講台,由司會負責。所以牧師只負責講道與查經,如同初代教會的使徒們「專心以祈禱傳道為事」,並主張人人皆祭司,教會事務與關懷應完全由會友負責。另一種情況剛好相反,有些教會要求牧師只「以祈禱傳道為事」,其他事皆不要介入,聽命長執會,教會事務的決定與方向全由長執把持。
教會牧師和教會本身都應對牧師的角色與教會的需要有所認識。美國長老會總會在這兩個需要上提供四大類33項,讓雙方剖析自己,清楚是否彼此合適。首先,牧師本身需要有心理準備,因北美洲台灣人教會大多是弱小或小型教會,牧者須獨當一面,校長兼工友。其次,會友老化,觀念僵化,不願改變,精力常心有餘而力不足,存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之心態,事工推展不易,滿腔熱忱容易熄滅。
我分享我的牧師角色,2年多前我離職退休,抱著退而不休,找尋可以接納我的小型教會服事。與一弱小教會分享我離職前所寫的一篇文章〈離別感言〉,回顧推展的事工:英語事工、兒童事工、宣教事工、文字事工、團契小組、成人教育、教會財務、教會整建及關懷事工。這些事工不是一蹴可及,乃是會友同心合力,慢慢建構而完成。我被聘任的唯一要求條件是通過中會的接納與派任,能夠實質地參與教會的事務,了解教會的根本需要與問題。
在這小教會將近2年,異象與觀念分歧甚大,原先彼此協調的無法同步同行,免不了產生不愉快,為平息爭論,我就提出辭職。中會因此介入與接手。後來,中會與教會和我再度協商,釐清我牧師的角色,教會也接納我的角色。我們應好好利用中會的資源,中會可扮演好的仲裁。中會後來主持教會年會,改選長執。現在小會有4位長老,3位長老皆不滿45歲,有識發展英語事工為首先要務。10多年來,沒英語事工,年輕家庭的小孩長大就不得不離去。以往教會只要求牧師照顧老人需要。我目前一方面照顧其需要,也幫忙發展青年的英語事工,教會才不致斷層,能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