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有智(媒體工作者)
蔡英文上台後,宣示推動轉型正義工程,包括處理不當黨產、推動促進轉型正義條例、總統代表政府對原住民族道歉與年金改革等,然而,就像研究德國轉型正義經驗的台大歷史系教授花亦芬所說,轉型正義不僅是政體的改變,更重要是心靈的翻轉。
「一個需要進行轉型正義的社會,其實是個滿載創傷的社會。」花亦芬最近出了一本新書《在歷史的傷口上重生:德國走過的轉型正義之路》,短短50年內,德國經歷兩次轉型正義經驗,處理納粹和東德共產威權時期的政治迫害和人權侵害事件,也是世界罕見的例子。這本書談的是德國面對轉型正義的做法和思考,更有啟發性的,其實是面對歷史創傷的經驗。花亦芬強調:「檢視傷口,是為了醫治傷痕,因為受傷的心走不遠。」
花亦芬觀察德國的經驗,不僅是受害者,就連加害者的家庭,不願面對歷史創傷,選擇隱藏或迴避,造成後代子孫活在歷史陰影中,甚至蔓延三、四代之久。許多父執輩在二次戰後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孩子則受到父母親焦慮和突如其來的負面情緒影響,甚至扭曲了對社會和歷史認知,成為社會集體受害的循環。
回過頭來,台灣解嚴近30年,政府體制從威權走向民主,然而,始終沒有大刀闊斧推動轉型正義工程。過去扁政府時期,也是雷聲大雨點小,朝小野大是當時綠營的政治困境,但更大問題,是缺少公民社會對話過程,轉型正義淪為政治對抗、選戰的籌碼,失去了社會療傷的契機。
如今蔡英文掌握行政和立法優勢,重啟轉型正義工程,然而,若僅著眼政治策略與角力,或者應付政治承諾,就算政治體制有所轉型,也不一定能達到實質正義,療癒社會傷痕。
以蔡總統對原住民族道歉為例,洋洋灑灑的道歉文告,雖然展現了誠意,但事先保密到家,也忽略了部落對話,族人在場外抗爭夜宿,卻被摒棄在總統府外,無法在道歉當天與總統對話。整個規劃流於典禮設計和行政工作,招致囿於官僚主導的批評,更遑論透過總統道歉啟動社會對話,帶動社會共同省思與面對歷史不正義的課題,以致於台灣社會仍無法了解道歉的真正意涵,或重新思考如何建構國家和原住民的互動關係。
道歉需要法律制度支持與落實,才能帶來改變,但更重要是,凝聚共識與推動社會教育,才是和解的開端。
轉型正義工程啟動,打開了潘朵拉盒子,撕開隱藏的歷史傷口,我們不知道未來如何?但我們都影響著未來,如何種下正義果實,考驗台灣的民主體質和公民社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