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一場號稱軍公教上街頭的遊行盛大上演, 主題是:「反污名、要尊嚴」,不敢說反對年金改革,但對改革方向提出質疑。然而,政府事實上尚未提出年金改革方案,在遊行之前總統府國家年金改革委員會雖然開了11次會議,還在廣泛徵集意見,尚未進入實質討論,也就是說,根本沒有具體可以反對的東西,卻可以讓某些人產生那麼強烈的反抗情緒。這當中,當然有政治操作,藍營趁機秀了一下拳頭,表明「我還在」;但除此之外,也不能忽視年金改革議題長久被理解成「大砍軍公教退休金」的社會氛圍。
面對高齡化的社會,退休人口比例年年增加,幾年前政府審計單位就開始提出:公務人員退撫基金、勞保勞退與國民年金,未來都潛藏破產危機,政府應全面檢討年金制度。從執政者的角度來看,為了財政穩定和社會安全,有必要促成更加公平、儘可能保障全體國民的年金制度。不管是哪一黨執政,都得面對。
對於年金改革的議題,社會大眾的民意支持度很高,照理說改革應該可以順利進行,但顯然不同群體期待的改革方向和內容,差異性非常大,要取得共識並不容易。
小英政府採取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來推動年金改革,總統府設置「國民年金改革委員會」,每個禮拜開會,還以直播的方式將過程公開,並計畫之後還要到各地分區座談,並召開國是會議,最後才將法案送進立法院。這樣做的用意是廣納各界意見,透過討論形成共識,但目前操作下來,被批評「淪為真人實境秀」,沒有辦法好好理性討論,少數激越的意見反而得到舞台,聲量變得很大,加上媒體推波助瀾,對立氣氛擴散到整個社會,造成更多偏見的固著化。
承載人民高度期望的年金改革委員會,的確需要一些調整,例如改進議事效率、確實呈現多元聲音、帶出方向、有效推進議題等等。年金改革辦公室更需要發揮應有功能,即時同步提供清楚資訊,主動進行公眾教育,不斷澄清外面流傳的錯誤資訊,誠懇說服大眾。我們肯定年金改革委員會的用意,期待一個有效率、人民能夠高度參與的改革進程,也想親眼看見改革的落實 。
我們的教會也是不斷透過會議在處理事情。一些重大的議題,有必要一邊開會,一邊和大眾對話,而不是關起門來由少數菁英決定。會議場上各種意見都該被尊重,不能成為一言堂,更需要提供清楚的資訊來協助與會者做判斷。資訊不對等,會議中的權力就不平衡。從年金會議的表現及效應,可以想想:「如何開會才能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