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平等與創作自由

◎王昭文(《新使者》雜誌執行總編輯)

2011年5月24日,由《文訊雜誌》和「趨勢文化基金會」主辦,在國家台灣文學館舉行「百年小說交流與對話」研討會,作家黃春明以「台語文書寫與教育的商榷」為題發表演說之際,成大台文系副教授蔣為文舉起大字報抗議,海報以台語白話字和華文書寫,華文的部分寫道:「台灣作家不用台語寫作,可恥」,黃春明看了大怒衝下台,兩人爆發衝突 。

「蔣黃事件」經媒體報導後,引發各種不同的看法和討論。聯合報系連日報導,並刊登多篇評論及投書,雖然也有一兩篇代表台語文界看法的文章,但是該報的社論及大多數文章都在攻擊蔣為文,除了責難抗議行為是「暴力」之外,更將之視為「深綠極獨」代表,指控說他的目的就是在「去中華民國」、「去中國」。

這種把「提倡台語」「爭取台語生存發展空間」等同於「主張台獨」的簡單邏輯,是聯合報系之流最愛玩的扣帽子遊戲,用來模糊事情真相、挑撥社會矛盾、製造對立。但是在它的正對面,有些台派朋友也習慣接受這套邏輯,把「台語」抬高到某種神聖的地位,認為台灣國家認同必須建立在以此為國家語言,並將勇於採取抗爭姿態的台語運動者視為國家英雄。這兩種態度都在壓縮民主社會真正需要的:語言平等及創作自由。

語言的確和我們最深的認同感息息相關。台灣這塊經歷過多次殖民的土地,外來政權都要我們學習「國語」,從日本帝國到中華民國,從「日語」到「華語」,沒有緩衝期,造成「失語的一代」。沒有安全感的外來政權,只會以壓迫各族群母語的方式來樹立統治權威。但是近20年來,隨著民主化的進程,母語的重要性逐漸獲得社會肯定,甚至政治人物都必須學習原本看不起的語言來爭取選民好感,政府也不敢如過去一般打壓。只是,如何讓各族群母語能繼續存在並發展,的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這次事件後,聯合報系文章呈現的不安之一,就是害怕台語取代華語、台文取代華文。事實上,台灣是多族群、多語言的社會,台語運動者爭取的不過是平等、合理的對待與尊重。一個社會最大一群人使用的母語,未能得到官方語言的地位、沒有足夠的教育資源來投入,甚至母語創作還要遭到歧視,在一個民主國家是說不過去的。台語運動並不排斥其他族群的母語,而是努力爭取一個所有的族群母語都能永續發展的空間,以及母語創作的尊嚴。

此事件激發不少討論,有朋友將相關文章收錄在「台灣語言&台灣文學」(http://tltl.pbworks.com/),到6月7日已達近百篇。此外,8月號的《新使者》將推出「母語的將來」專題,關心此議題的朋友請勿錯過。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