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祠堂和敬祖特色

◎曾昌發

《台灣教會公報》3098期24版李育琴小姐的〈走進六堆傳統夥房,聽客家故事〉寫得很溫馨,對高屏地區的客家風物、特色有很親切的介紹。

曾有人以三大:祖牌大(敬祖)、面帕大(愛乾淨)、婦女腳大(不纏足)來說明客家特性,其中第一大是敬祖。而傳統的客家夥房(三合院)正中央最高的建築就是祠堂,祠堂內最重要的就是「祖公牌」(公媽牌)。「祖公牌」其實就是這家族的家譜,其大小、多寡與這家族的人口繁盛、成就有關,有的大家族的「祖公牌」有3、4排之多,不過家族的「祖公牌」都從「來台祖」開始,足見客家先民定意不回原鄉,要在台灣落地生根的決心。

馬太福音的耶穌家譜出現5位女性名字,這是非常罕見的,其意義也相當深遠;但在台灣客家的「祖公牌」上都有來台後歷代先祖母的名字。有趣的是她們的名字幾乎都有「妹」字;此外,都諡「孺人」,這是宋代七品官妻子的稱號。相傳是宋朝末年,宋帝昺逃難時,為客家婦女所救,因此,賜封客家婦女為「孺人」。

論到祭祖,基督教長期以來都以「拜偶像」視之,而漠視祭祖在文化、倫理和歷史上的意義。誠如育琴小姐所說:「要了解一個客家家族的歷史,到祖牌上去找就是了。」有素養的家族長者,每於祭祖之際,娓娓向家族成員述說家族的歷史,這是台灣最缺乏、也最需要的歷史教育,忽略或貶低,實在不智。祭祖在倫理上有慎終追遠,報本返始之功。禮曰:「聖人反本複始,不忘其所由生也。」孝經,孝治章說:「昔者明王&hellip&hellip以孝治天下。」而孝的行動之一是「事死如事生」(論語,為政篇)。「事死如事生」是後代子孫對過世先祖的紀念行為,將紀念行為等同偶像崇拜,這是把敬拜和紀念混淆的結果,也就是把對祖先的有限紀念等同對無限上帝的敬拜,這誤解至今未解,良可痛惜。

新約的開始就是耶穌的家譜,其意涵至明,除了論及生命的根源,還有上帝對亞伯拉罕的應許、民族歷史的縮影、民族認同的根基、及社群網絡&hellip&hellip等意涵。對客家人而言,除了應許一項之外,全部都有。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上帝,豈非客家先祖們的上帝嗎?教會應該以深切的神學、文化反省去回應些問題,才能使基督的福音在台灣文化裡生根。

(作者為客家人,台南神學院新約學老師)

&nbsp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