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政軒
現代教會的講台,神學不被高舉,強調主日信息應該生活化,說穿了就是講吃奶的道。聖經本來就是艱深的,如何善用比喻深入淺出,是傳道人的責任;花時間追求神的道,則是信徒的責任。許多人說,只需要講「通俗」一點的經文就好,不需要討論或教導神學的觀點,但「不具任何神學觀點」的「解經」並不存在。
改革宗的神學,是將聖經有系統的對照與整理,歸納出總原則,這個總原則就是「道」:認知萬物的基礎;屬靈的層面來說,就是「神的心意」:解讀神的啟示(聖經)之基礎,歸納與整理的動作也被稱為「系統神學」。
在宗教改革時期,由約翰加爾文所彙整出來的《基督教要義》便是基督教最主要的系統神學來源,又被稱為「加爾文神學」。當今多數教會通用的〈韋斯敏斯德信條〉,亦是建立在此之上,初信者基要真理課程的教材如:大教理、小教理、要理問答等等,則以〈韋斯敏斯德信條〉作基礎。也就是說,從決志受洗,上完基要真理課程並且確實吸收後,我們就具備了解聖經的基礎神學觀點。
有了以上認知,就能明白「神學觀點」是幫助人正確理解聖經的關鍵,如果信徒之間沒有建立謙卑、嚴謹、合一的神學觀點,就會淪落「惟獨自己的聖經」的偏差中。有人會問:人豈能擁有「神」的眼光來看聖經,既然不能,又有什麼「神學觀點」能夠稱為最正確的呢?這個問題在信仰告白中的「聖徒相通」就是重要的基準。
我們所學習的「道」,起點是耶穌基督,聖靈是推手,聖經是憑據,而歷代聖徒便成為信仰傳承的接力點。當我們聽見的「道」,聖經中有任何經文能推翻它,那麼這「道」就不成立,若這「道」是千年來眾聖未曾傳過的,我們必須用聖經小心查驗。
目前多數教會處於「無道可聽」的狀態,很少人追求神學,很少人查驗講道者所講的道是否符合聖經,還有許多人認為聖經是有誤的,甚至有人把聖經當作佐證私慾的工具,隨意斷聖經的章取自己的義,用來提升信心,勇敢犯罪。既然聖經是一本傳達神心意的重要啟示,那麼神的教會、神的講台上就應當高舉神學,讓我們重新拾起那些被丟棄已久,歷代眾聖徒所傳承的寶貴價值吧!
(作者為台北中會新店教會會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