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同理心看《賽德克.巴萊》

◎陳文奎

《賽德克.巴萊》影片中,大量血腥畫面,引發讀者投書於媒體,指出畫面之不宜,是負面的示範,暴力有必要嗎?文中未有客觀分析與評論,不禁讓人想起德國哲學家尼采所說:「輿論是一個不加思索的盲從。」有可能導致社會大眾對台灣原住民的誤解,傷害族群感情,甚或生起排斥的意識,那絕非生長於台灣島嶼全體人民所樂見的,有加以澄清的必要。

《賽德克.巴萊》對於原住民文化(包括獵人頭出草的風俗)可能過度描述片中的畫面,也突顯出原住民被日本人奴役統治下虐待的事實,而生的必然反應,雖被加註為暴力的標籤,我們何妨以「同理心」來看待。《賽德克.巴萊》描述的霧社事件,台、日雙方死傷人數,僅在3位數之譜,所以不像南京大屠殺這麼引人注目。但在生命無價之下,在未欺騙觀眾而有所掩飾下,詳實的被拍攝出來,於市場上放映,而有了觀賞者之反面評價,這和日本人迄今仍有不少人對於南京大屠殺,抱持曖昧的態度,不敢承認,不願悔改,是要更有道德勇氣的。更應激勵起80年前事件存活的人士,敢於提出當時殺戮的佐證,藉歷史的公開而保留下來,讓大家重新了解這些我們所遺忘的史實,毋忘那些用生命寫下慘痛歷史的台灣原住民和日本人,不讓他們的靈魂散失在史冊之間,也教育世界各國,不再有以強欺弱,以暴制暴,惡性循環的因果關係,得以就此中止。

日本軍國主義者和德國納粹,在世界上屠殺數以百萬計的無辜軍民,其國內軍民同樣也遭受到痛苦的波及。《賽德克.巴萊》的暴力鏡頭,忠實的反映文化應被尊重,文化是不能為文明強權的國家或民族所意圖變更或消滅的。如有雙方的衝突而互相殺戮,是影片的必然,不必苛責。倒是如何藉該片於今後有更多人,在面對道德責任時,能勇於站出來,捍衛世間的公義。

在這個地球仍然充斥小型戰爭事件的黑暗時代,重啟一線「愛人與被愛」的和平曙光,摒棄「奴役他人與受奴役」的歷史重演,那才是我們應該努力與探討的方向。《賽德克.巴萊》影片,人人以同理心來看待,則會使得不同文化與文明國家、民族的衝突和殺戮,永遠不再發生了。

(作者為退休工程師、豐原教會會友)

&nbsp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