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並不是息事寧人

◎宋政軒

教會服事中,同工之間難免都會有摩擦,透過一同禱告來彼此寬容,當然是正確的;但我們都忽略了,摩擦可能代表一種警訊:我們在信仰認知上可能有偏差、人格可能有偏差、情緒控制可能有問題、精神上可能有障礙&hellip&hellip等等。當信徒之間出現溝通問題的時候,去發掘問題的根源本來就是教牧範疇的重要課題。可惜,教會最常處理的方式,就是彼此道歉當作一切沒發生過,之後就絕口不提。當這些根源沒有解決,只是壓抑信徒心中的疑惑與不滿,將醞釀更大的衝突、更嚴重的後果。很多信徒從健康服事到不健康、從積極服事到消極、從聖潔服事到敗壞、從得力服事到沒力、從有神服事到沒神,教會中已有太多案例值得我們警惕。

面對衝突時,人按照社會文化的思維來處理,是對主的踰越。許多人都害怕問題一旦爆發,會為教會帶來紛亂、困擾及恐慌說,這確實是人之常情,但教會本就會有問題,只是應用愛去解決。並不是所有事情都必須「鬧大」,而是我們必須更謹慎看待信徒之間的衝突,在保密原則下,後續的歸正動作非常重要。愛不是只有包容,義不是只有和平,既然是主的愛與義,就讓主自己來彰顯,讓我們按照聖經的教導來行,把遮蓋的主權交還給耶穌基督。

自從長老教會法規更改以後,長老(小會成員)的權力變得更大,相對地,所該盡的義務理當變得更多。但是部分教會管理者沒有這樣的認知,反成為強取豪奪的懶僕人,把傳道人當作一種保母職業,把所有的教牧與關懷工作都丟給傳道人,而許多傳道人確實也把上帝的呼召當作了職業,凡行事只求「安全」就好,深怕得罪任何一方而丟了飯碗。因此息事寧人變成現代教會處理信徒衝突的「最高指標」,人數增長才是「最終標的」,看起來好像是追求教會和諧與福音廣傳,其實就像閉上眼不願照鏡子,看見自己腐壞的身骨,只是不斷地用華麗的裝扮來安慰、欺哄自己。

基督信仰最寶貴的傳承就是價值觀的轉變,價值觀轉變思維模式就改變,思維模式改變外在行為就改變,外在行為改變與人相處的模式就改變。因此信徒是需要幫助的,教會應當本著聖經的教導,循序漸進地透過諮商與輔導來一步步帶領信徒。愛並不是息事寧人,相反地,一味息事寧人的教會是無能的教會。願神開我們的眼。

(作者為台北中會新店教會會友)

&nbsp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