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泰國洪患學到了什麼?

◎陳文奎

泰國最近發生有史以來最大的水災,損失極為慘重。大城府幾乎95%泡在水中,只有大型的軍事車、卡車勉強能通行,一位旅居曼谷的朋友在電話中抱怨說,新任總理盈拉治國經驗不足,為了防範洪水南襲曼谷,堅持不讓位於巴吞他尼的一號水門打開以洩洪,才使的中部淹水更為嚴重,使得鄰近省府的居民相當不滿。

曼谷還在北方築起6公里長堤防,宣稱是為了保護經濟產值佔全國41%的曼谷,而中部淹水區域經濟產值是8%,言下之意是首都人民的生命財產珍貴,而中部地方則棄之於不顧,更加深了人民的怨恨。總理盈拉於10月20日禁不起龐大民意之壓力,宣布打開水門,以宣洩洪水,但曼谷也因而落入洪水肆虐之危機。

曼谷於北方河邊低地築起6公里長的堤防,一如台北市社子島,原來是淡水河中的沙洲,是洪氾平原的地方,被高堤阻隔不會淹水,但水總會跑到其他的地方,造成其他原本不會淹水的地方,也突然淹水了。

荷蘭政府打造了任何國家都無法比擬的防洪設備,以防堵式的水利工程,來阻隔大水。但和河流爭空間,是爭不贏的,河流就是需要空間,任何地勢低的地方,過去都可能是河道,住在河道中,有一天決堤時,能奢望不淹水嗎?有鑑於此,2000年時,荷蘭正式展開了「還地於河的計畫」把被農田、聚落所佔據的洪氾平原還給河流,讓這些洪氾平原像以前一樣,發揮蓄洪、滯洪的功能。如在萊茵河南岸城市Melnerswijk復育了達300多公頃的洪氾平原。在其支流瓦爾河南岸種植多樣化的植物,使得洪氾平原恢復往日生機。荷蘭人也學會在濕地建築傳統的高腳屋,使人和洪水能和平共存,而不是填土築屋。另外,奧地利為多瓦河復育500公頃的洪氾平原。德國將布略得河截彎取直的河道恢復蜿蜒並且復育一連串的濕地,不像台北市基隆河截彎取直,如今新北市的大漢溪也仿效設有濕地的水中植栽,來降低污水濁度。我的旅泰朋友,前往西邊的緬甸洽事,發現該國水域中有漂浮式的栽種模式,洪水大時則浮在水面,不怕水淹的菜園;洪水退後,則如同一般菜園,頗值得我們台灣低窪地區農耕之借鏡。

泰國政府在水災中發現了在河岸築堤、興建快速道路甚或河流加蓋闢為道路、廣場使用的惡果。今天台灣如台北的?公圳被加蓋為新生南路,迄今仍無人加以檢討,何奇怪哉?「變」是河流唯一不變的特性。21世紀的水災管理,必須跳脫傳統落伍的抵擋整治思維,唯有與河流握手言和,還地於河,才能徹底免於水災之苦。台灣應檢討2005年通過的「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1400億經費全用於水泥攔沙壩、生硬的堤防、河岸道路,實在違反了自然的定律。水災肆虐不是天意,而是我們過度迷戀於文明與工程科技的惡果。

(作者為台中中會豐原教會會友)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