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阿拉伯之春到伊斯蘭復興運動──政治夾縫下的埃及科普特教會

◎林昌華

12月10日的《經濟學人》有篇名為〈伊斯蘭、選舉、和阿拉伯之春,而獲勝者是&hellip&hellip〉的文章,討論經過「阿拉伯之春」洗禮的埃及、突尼西亞,在強人掌控消逝之後,由「伊斯蘭政團」取而代之。以埃及為例,根據此次國會大選的結果,革命期間最具動員能力的「穆斯林兄弟團」獲得國會46%席次,而令作者震驚的,是激進的蘇尼派(Sunnis)薩拉夫團體(Salafist)獲得21%席次。這個團體譴責酒精飲料、流行音樂和西方化生活方式;主張禁絕銀行取息、婦女必須覆蓋全身或待在家裡、公眾場合隔絕男女、讓800多萬基督徒(約佔總人口的10%)淪為二等公民,並詆毀猶太人等主張。埃及的政治版圖往伊斯蘭政團移動,因此伊斯蘭政團將囊括絕對多數的國會席次。

「阿拉伯之春」是由現代科技的「臉書」和Twitter所號召,具有相當俗世取向和西式民主色彩的革命運動,透過民主選舉,轉眼間由伊斯蘭色彩濃厚的政團所取代。除了埃及,北非和阿拉伯半島的國家,包括摩洛哥、利比亞、葉門、巴勒斯坦的哈瑪斯政權、敘利亞,甚至連美國介入的伊拉克,伊斯蘭的影響也不斷加深。原本歐美看好的「阿拉伯之春」轉變為「伊斯蘭復興運動」,是西方社會所料想不到的。作者只能期望穆斯林兄弟團遵守諾言,維持開化的政策,或變成類似土耳其一般,儘管由伊斯蘭掌權,但是俗世的生活方式尚未遭遇巨大的改變。

對中東的基督教會來說,「阿拉伯之春」帶來的不是百花綻放,反倒是酷寒嚴冬。生存於埃及近2000年的「科普特教會」(Coptic Church)所遭遇的命運就顯得相當無奈。穆巴拉克掌權時期,儘管受到激進伊斯蘭團體的攻擊以及政治上的歧視,至少科普特基督徒的生命和教會財產受到政府保護。但最近埃及伊斯蘭團體的復興運動讓科普特教會憂心忡忡,他們預見,「後穆巴拉克時代」會為教會帶來無法預料的困境。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教會團體極力開放自己,努力和伊斯蘭團體接觸對話,希望這個努力,就算沒有辦法得到伊斯蘭的友誼,至少可以讓基督徒了解和擁抱伊斯蘭掌權時代的來臨。

埃及革命期間,儘管科普特教會大主教謝諾達三世(Pope Shenouda III)支持穆巴拉克到其政權崩潰前夕,但許多教會青年在塔西里廣場(Tahrir Square)上參與推翻政權的革命。原本教會期望一個西式的民主政權出現,埃及基督徒能受到主流社會的接納;但夢想在今年10月10日的攻擊事件中破滅,薩拉夫伊斯蘭信徒藉口一位伊斯蘭婦女被基督徒挾持,號召伊斯蘭人攻擊基督教會,造成24名基督徒死亡和超過200名基督徒受傷。科普特教會除了禱告,無法找到任何的公義。科普特教會大會(Synod)發表聲明,請求基督徒禁食禱告3天,期盼上帝將祂的平安賞賜給科普特教會所愛的祖國埃及。

如今,伊斯蘭的政團逐漸掌握埃及,而基督教會在伊斯蘭掌權後,終將面對寒冷而未知的漫漫長夜。作為台灣的基督徒,我們看似無能為力;但我們相信創造主上帝的全能和慈愛,因此請台灣的基督徒在每個禮拜天念讀使徒信經「我信、聖、公同的教會」時,為中東與我們同信,但正身陷苦難中的兄弟姊妹祈禱。筆者相信,主耶穌基督目前也正在和這些驚恐和哀傷流淚的基督徒一同忍受苦難。

(作者為長老教會牧師)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