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聖誕節的觀察

◎曾如芳

台灣的教會在聖誕節經常強調,這是耶穌誕生的日子。我不確定這幾年在台灣變化如何,但是隨著我這幾年在美國人生活圈裡「人類學式」的觀察,發現聖誕節在美國文化當中,徹底跟家庭價值和大眾消費結合,成為人們心目中的必需品,基督降生的主題反而沒有那麼明顯。

1.聖誕節的紅綠白三色曲,有人、有動物再加上雪花片片,是其他節慶無法取代的標記。聖誕布置的元素有千百種,從樂器、雪花、糜鹿、天使一直到小騎兵,耶穌誕生只是聖誕布置中的一項主題,並非唯一。許多西方國家的冬天真的很冷,室內紅紅綠綠的顏色,說也奇怪,似乎就感覺溫暖了起來。即使耶穌誕生不是大多數人布置的重點,這些五顏六色也營造出一種嚮往愛、歡樂與和平的感覺,跟基督信仰的愛的主題也相距不遠。

2.聖誕節卡片或許不那麼流行了,但聖誕節禮物卻還是人人的最愛。台灣教會非常希望把握聖誕節傳福音的契機,因此即使在贈送禮物的意念上,還是要跟耶穌誕生作結合,許多教會出版社的「聖誕禮物」,其實就是關於耶穌誕生的小書。但對美國人而言,大家會希望收到真正需要的禮物,而不是「化妝成禮物的」福音手冊。小孩子更對聖誕禮物有高度期待,他們必須要等到聖誕節才能拆開自己心愛的禮物,這種等待能訓練孩子的自制力與遵守規則,因為禮物都堆在聖誕樹底下,每天看得到卻不准動手去拿。

3.聖誕節是許多家庭的團圓之日,西方社會的「家庭日」。以美國人來說,許多人希望至少在感恩節或聖誕節中選一個節日回家探親。至於為什麼選聖誕節而不是新年?或許一切要感謝商人利用商品的溫馨特質,看見聖誕節商品散發的歡樂氣氛,就讓人希望感受回家的溫暖,當然這點可以跟第2點呼應,返鄉探親時更需要準備聖誕禮物給親愛的家人。

台灣教會倚賴聖誕節傳福音,但在這種全球化的宗教世俗化現象中,宗教節日跟大眾消費結合,已經無可避免;甚至,大眾如果還願意為此消費,表示他們重視這個節日。教會也可以思考,究竟這個節日是教會專屬的,還是信徒和非信徒共有的?如果聖誕節的存在只為了慶祝耶穌誕生,非信徒是否沒必要跟基督徒一起慶祝?

如果希望非信徒能和信徒一起「習慣」過聖誕節,不妨試著將聖誕節跟家庭或關係的建立作結合,鼓勵聖誕夜作為小家庭或核心家庭的團圓日,它可以是一個送禮與和好的節期,趁著這個節日送禮給許久未聯絡的好友或親人,甚至給一些希望和好的對象。一旦商人發現聖誕節除了聖誕大餐,還有龐大的送禮商機可尋,無異是替聖誕節增加周邊效應,也能夠增加聖誕節在台灣社會的影響力。

耶穌誕生的主題仍將永留在聖誕節當中,但如何有智慧運用其他人性共通的原則,找出跨文化的特性並強調家庭的重要,就能擴大這個節日的影響力;教會能提供一個大環境,讓非信徒在沒有加入教會或是信主的壓力下,自願選擇每年參與聖誕節,是一個未來可以繼續努力的方向。

(作者為美國天主教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博士候選人)

&nbsp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