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拜中有家味

◎許俊輝

筆者是第一代信徒,雖然家中至親在就學期間相繼過世,我妹在外地念書,遙隔兩地;但是接觸到信仰,更加入教會如此大的家庭,回頭一看,是上帝的極大恩典,預嚐天國的滋味之外,更讓筆者重新經歷到有家的感覺。

我們時常在教會都會聽到「教會是上帝的家」,是上帝臨在的居所;然而,是不是可以更進一步說「教會是我們的家」,在許多方面,教會是很溫暖的地方,是避難所,是上帝藉著聖徒相通、關懷來彰顯上帝榮耀的地方。不過家要如何「成為」家,這是一個十分要緊的課題,尤其在禮拜當中,能否有些許的調整一下,讓我們敬拜上帝,經歷到上帝臨在那種神聖的莊嚴之外,更有家的關係上的緊密連結,所以家庭式主日禮拜不妨可以試試看。

現代人事業和生活十分繁忙,我們基督徒難以避免這樣的處境,「顧生活,拚體力」這是大家的普遍寫照,隨之家庭生活的時間更顯彌足珍貴;由於現代社會和企業各部門分工十分精細,使得許多教會爭先效仿、學習新的禮拜方式,像是青年禮拜或華語禮拜等等,當然這些禮拜的出現用意良善,是為了讓更多人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來敬拜上帝;不過卻讓家庭生活因著現代社會的忙碌之下,更顯得「分秒必爭」。不過,若是在教會裡可以一家人一起做禮拜,豈不是家庭先做起彼此合一的見證嗎?

更重要的是,這是信仰可以傳承和交流的大好機會。藉著家庭式主日禮拜,長輩們可以讓晚輩們學習到教會禮儀和傳統之外,以及了解如此經得起時光考驗如數家珍的見證,來堅固大家的信心;晚輩們也可藉著這樣的主日禮拜,體驗到原來家庭在主日禮拜可以在一起的美好時刻,而不只是與同儕有交流,也能跟長輩有交換意見的機會,這樣一來教會可以「世代合作」,讓教會更加健康地成長。

當然,面對母語瀕臨沒落和消失之際,語言和文化的認同傳承更有機會在教會裡面繼續地被傳揚,讓台灣語言和文化生生不息更是重要。「母語」除了在家裡面講以外,教會這樣家的團體更可以暢行無阻,更加添家的味道。

使徒保羅非常愛教會,他的書信常常用「家」的關係來講述信仰,若是我們教會可以將家庭的精神深植在教會的各個角落當中,其實教會當然可以成為家,我們弟兄姊妹當然更能委身於教會,成為彼此相愛「真正的家人」。

(作者為長老教會青年)

廣告/2023布聖誕樹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