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恩的主永遠疼人

◎李景行

新《聖詩》409首〈施恩的主永遠疼人〉(The Lord of mercy loves us all)是一首拉丁聖詩,就聖詩的觀點而言,拉丁聖詩是繼希臘聖詩後出現的優美聖歌,產生於第4世紀,發展至11、12世紀為最高峰。它與希臘聖詩有相似之處,就是受到異端之衝擊,然而,更大的因素乃是教會之特殊背景。

歐洲中世紀時,基督信仰的火炬由敬虔的修道院士傳承下去,他們散居在歐洲的中部和西部,這些忠心跟隨基督的人,在這困乏的世代裡,留給我們很多讚美和靈修的詩歌。基督教的宣教常採用當地方言,謀求聖道的普遍。耶穌自己用敘利亞民族及迦勒底民族的通用語言亞蘭語(Aramic)傳揚天國福音;保羅雖然是猶太人,但每到希臘國內則用希臘語宣教;正教會是用各該地的方言來禮拜讀經。

所以,當基督教傳遍全歐洲後,因羅馬在政治的力量與拉丁文化的影響,自然而然便採用拉丁文,聖經也就由希臘文翻成拉丁文,並奉拉丁文聖經為「聖言」,而拉丁文的禱文和聖詩也如是產生。又拉丁詩人受拉丁實用主義思想的影響,好實事求是,在神學方面要求主觀的了解,願意知道自己與救贖的關係,以信徒的宗教經驗適合於大眾的需要,所以拉丁詩特別注重真情的流露,少受格式規律的限制。拉丁聖詩被新《聖詩》採用的有411首〈阮的天父上帝〉,及本文所介紹的〈施恩的主永遠疼人〉。

作詞者為聖安波羅修(St. Ambrose of Milan),他出生於法國,父親是政治家,從小受法律的教育,很年輕就當上了義大利北部及米蘭地區的總督,任內教會面對許多異端,內部分黨別派,正當其時總主教逝世,在兩派爭執中被推選為米蘭主教(Bishop of Milan)。他是中世紀拉丁聖詩的創始者,做了許多聖詩對抗當時之異端「亞流主義」,也作了一些流行的聖詩,使信徒易記易唱,現統稱為「聖安波羅修式聖詩」(Ambrosian Hymns)。他又整編了許多調子,稱為「素歌」(chant),第5世紀初正式被教宗森拉斯丁(Celestine)採用,「安波羅修素歌」(Ambrosian chant)遂成專有名詞。

據云,他是鼓勵婦女歌唱的第一人,還創設一所唱歌學校,訓練合唱隊,又培育聖詩作家。他的音樂在千餘年間,左右了歐洲教會之聖詩,也被稱為「教會詩篇之父」(Father of Church Psalm)。除此之外,他也是制訂唱聖詩結束之後要唱「阿們」的人,以增強對三位一體的上帝及聖詩的內容和讚美行為之認同。

作詞者克羅斯萊(Thomas Hastins Henry Crossley)英國愛爾蘭人,其生平事略不詳,待查。

(作者為退休牧師,曾任新《聖詩》編輯小組召集人)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