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行
新《聖詩》160首〈時刻我需要主〉(I need thee, every hour,中譯:〈我惟需主〉,又名〈時刻需主歌〉)。這首詩把信徒親近上帝的情緒,充分的表現出來,正如同小孩需要母親一樣。當我們唱這首詩時,就好像小孩子在母親的懷裡,面對著面,說出自己的需求。
後來,一件失意的事情落到她的身上,那時她從自己所寫的詩句裡得到莫大的幫助,所以她想也許這首詩會給別人同樣的幫助,於是抄一份給她的牧師勞利(Robert Lowry),當時在美國浸信會布魯克林教會牧會,讀後深受感動,就在牧師宿舍客廳裡的小風琴邊坐下來作此曲,並為這首詩加上副歌,以「Need」為調名。
豪克斯夫人1835年5月28日生於紐約北部偏僻的胡西克(Hoosick)小村,多年住在布魯克林,為韓森地(Hanson Place)浸信會的會友。她的牧師勞利大約1868年發現她有作詩的恩賜,尤其為兒童作詩,竭力鼓勵她從這方面發展。她的詩多半是勞利在那教會時作的,許多由勞利配曲。
豪克斯夫人在勞利牧師的指導、鼓勵、幫助下,寫了400首聖詩,都在勞利所主編的雜誌、聖詩集上發表;但只有這首詩由於它的主題親切、詞曲純樸、曲調優美,被信徒廣泛傳唱。
勞利是浸信會名牧,且是福音聖詩詞曲作者。他生於美國費城,歷任費城、紐約市、布魯克林城的浸信會牧師。他自幼喜愛音樂,但並沒有專學音樂,直到41歲任牧師後,才致力福音聖詩的編寫。有人問他:「你怎能又作詞又作曲,並能配以和聲呢?」他回答說:「我也沒有什麼特別方法,有時音樂曲調在我心中出現,而詞句也隨著出來了。我常常注意自己的心境,無論在家中或街上,只要任何事觸動了我的靈感,我就馬上把它記錄下來。當我寫在紙上時,才想到該用什麼調,一面寫一面把它完成,常常曲調與詞是一同完成的。」
勞利還說:「我有時寧願寫一首聖詩可以長久流傳下來,影響很多人;因為講道完畢,常常會被人遺忘。」現在證實他的看法,他的講道當時最多有1000人聽,而他的聖詩多年來卻有千千萬萬的人在唱頌著。勞利一生編輯過18種不同的聖詩集,新《聖詩》97、570首也是他的作品。
(作者為退休牧師,曾任新《聖詩》編輯小組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