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珊
據統計,世上約有3億人口是中度或重度身心障礙,這些身心障礙人口約有2/3生活在貧窮中。性別更與貧窮問題脫不了勾,身心障礙女性通常在家庭中會面臨更多歧視,無法受到一般正常人得享有的健康照顧、教育、職業訓練、就業與賺取所得機會,甚而被排拒於社會與社區活動之外。
身心障礙與貧窮的因果關連是多元的,貧困不單是障礙的結果,更會導致身心障礙的發生。諸如營養的缺乏、危險的工作和生活居住環境、有限的職業訓練計畫、健康和孕婦照顧、不良的衛生、不良的公共衛生,以及不充分資訊;加上戰爭和自然災禍,往往是致使身心障礙人口增加的主因。
1995年3月在哥本哈根舉行之「社會發展世界高峰會議」,確認身心障礙人口為世界最大的少數團體。〈哥本哈根宣言〉更建議,要發展新的策略執行提倡身心障礙人士機會平等之標準。聯合國〈身心障礙人權公約〉進一步強調,國家有責任排除身心障礙者就業障礙。
神學家多瑪斯.雷諾批評,自由主義的社會契約論傳統,以理性自主的自然人作為常規,出於個別自利的動機,根據互惠為原則,來締結形成「社會交換經濟」,因而,舉凡不受控制的身體,如身心障礙者,便是不具有產值的、不合格的「身體資本」,既不能促進社會的善或福祉,很容易便遭到貶抑。要營造一個對身心障礙者友善的社會,他主張,要用「上帝的恩典經濟」來取代交換經濟。而恩典經濟的典型代表,是舊約聖經中友善好客的作為。
友善好客並非膚淺的禮貌,而是徹底的互惠。它具有2種特性,首先,是出於對人脆弱本性的體認。其次,友善好客是建基在這個前提之上的:對他人的慷慨是源自於對於領受上帝恩典的謙虛體認。友善好客不單是「我們」去服事身心障礙的「他們」,相反地,藉由施與受的互動,形成更具包容性且彼此相互依賴的「更大的」「我們」。
接待,使得關係改變,它同時「轉變」了接待的與被接待的,整全的人性如今方能「修復」。「身心障礙者並不是一位『較差的』上帝兒女,而是跟我們所有人一樣,是脆弱地按著唯一真神的形象所造的。每個人都能夠依其存在,而不是依其作為,來做出特殊貢獻。」
(作者為玉山神學院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