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宗學
《台灣教會公報》3183期報導星中東門教會將盧俊義牧師的退休禮拜改為差遣禮拜,差遣劉漢鼎醫師、曾雅欣、謝佩玲護理師前往台東,負責當地癌症病患的醫療工作。3185期又更詳細報導。進一步聽到台東大學簡淑真老師、先生曾世杰副校長與和信醫院方麗華藥師促成這個事工的感人故事。盧俊義牧師相當自豪地說:「衛生署做不起來的,我們教會做到了!」
其實衛生署為了解決偏遠醫療資源缺乏,提供許多獎勵與支援政策,但還是很難吸引足夠醫療人力。教會透過信仰的力量,鼓勵3位醫護人員前往後山服務,這種發自內心的感動與力量,的確是衛生署做不到的事。
其實台東不只缺醫師,更缺個案管理師。如謝佩玲感慨:「不少病人明知得了癌症,卻不願接受治療。」曾雅欣也提到:「有些病人接受諮詢後轉而尋求偏方,沒有效果後才又回西醫治療,常常病情已更嚴重了。」
每位癌症病人剛確診時都是非常震撼、害怕、憤怒與難過,幾乎無法聽得下醫師的病情說明與治療建議。需要有個案管理師積極關注與掌握患者心理與情緒狀況,當癌症患者逐漸接受罹患癌症這個事實,才能比較理性地與患者與家屬共同討論治療計畫。
癌症治療計畫會因人而異,只能協調「最適的」治療計畫,不同癌症要接受的治療組合不同,醫師參考臨床與病理訊息,治療指引建議病人接受「最佳的」治療計畫。但是每位癌症患者對於治療計畫的接受度也不同,個案管理師必須對癌症病患的身體與心理進行評估,還要對病患家屬、家庭與社區資源進行評估,才能為每位癌症患者規劃「最適的」治療與照護的目標與計畫。
個案管理師之所要強調「個案」,就是要找出每位患者的「獨特性」,客製化「最適的」治療計畫。強調「管理」,就是要定期掌握患者與家屬是否配合計畫,如果出現偏離,要馬上進行偏離管理。
甲患者不積極治療的原因可能是知識不足,不知其罹患的癌症治癒率很高,錯誤放棄。乙患者可能很想接受治療,但是害怕花很多錢,拖累家人的時間與工作,所以忍痛放棄。丙患者可能因為不好意思拒絕朋友的熱心推薦,所以先買推薦藥品、食品或偏方。個案管理師要針對每位癌症患者不接受治療的不同理由,耐心解惑。
癌症患者有時可能出現疼痛、食慾不良、無力、出血或感染等非預期併發症,個案管理師也要進行危機管理。要讓每位癌症患者達到「最適的」治療計畫,非常耗時耗人力耗腦力與耗心力。目前西部醫學中心大多編制10~20位癌症個案管理師,地廣人稀的後山,恐怕需要更多個案管理師。鼓勵後山的教會會友擔任個案管理師的助理與志工,不然個案管理師真的會忙不過來。台東不只缺醫師,更缺個案管理師,大家一起來幫忙!
(作者為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