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俊輝
閱讀《台灣教會公報》3193期2版〈喚起重視 羅馬字文化節登場〉,提到甘為霖牧師《廈門音新字典》100週年等系列活動,希望藉此讓社會大眾能夠更重視「白話字」這如此珍貴的文化資產,尤其是當代政府對於台語文的漠視,以減少台語文預算以及台語文教育時數依然文風不動的處境之下,更顯得迫切需要強力關注,以免日後成為化石而絕跡。
白話字當初使台灣人民,不論是醫療、教育、教育與基督教信仰的傳揚,有斐然的貢獻,也是將台語文與國際接軌十分實用的工具,相對漢字、日文、韓文來說,便利性是更大的。並且白話字也是幫助台灣人民塑造出獨立於中國文化以外的文化體系,使得台灣民族有一定的鑑別度;然而經過日本與國民黨的殖民統治,這種理想不但是原地踏步,而且是在走回頭路,從戒嚴時期國民黨政府要求《教會公報》不能以白話字當作書寫語言,就十分地清楚這種壓迫持續到現在,台語文想要重啟振作還真的有一定的困難度。
然而,倘若要讓台語文能夠重生,除了長老教會需要加強其宣傳與教育,在家庭也需要營造此環境;此外,台語文有許多過去的文學作品與民間故事,也能夠以白話字的方式去呈現與學習,亦是一種文化復興運動。然而,如果有更多人願意參與,能夠將當代的信仰經歷或是當代歷史,以當代的台語文去表現出來,相信這對台語文有承先啟後的功能,賦予現代化的意義,相輔相成之下,台語文才能真的重生,能很紮實地「釘根佇本土」。
韓國有政府的國定假日「韓文節」,是韓人對於韓文的自豪與韓民族身分認同的節日,他們也有「韓民族新聞」,主打無漢字的純韓文新聞;那麼我們台灣什麼時候也有政府官定的「台文節」,甚至是有台文專屬的媒體?重造台語文文化復興運動,真的要倚靠我們台語文學習者好好努力了。
(作者為長老教會青年,台語文實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