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麥穗:聖經啟示的「外人」對待之道

 

◎鄭詩穎

台灣漁船遭菲律賓海岸警衛隊槍擊,造成漁民死亡事件震驚台灣,而菲律賓政府的冷處理更讓台灣社會義憤填膺、同仇敵愾。不捨漁民洪石成死得不明不白,以及對菲律賓政府消極處理的憤怒無處可洩,矛頭轉向在台灣工作生活的菲律賓移民工。台灣政府以「凍結菲勞」作為談判籌碼;政黨領袖率眾到菲律賓駐台辦事處焚燒菲律賓國旗;民間社會亦若是。

我連忙關心菲律賓朋友阿珍。阿珍是我在新移民團體任職社工時協助的菲籍媽媽,當時她因故無法取得居留權,為了與孩子、丈夫共同生活,以「就學」名義居留台灣,每學期要繳納高額學費,還要照顧年邁婆婆、年幼女兒,一邊心驚膽戰地打黑工加減貼補家用。

面對高漲的仇菲情緒,阿珍說:「現在出門都很害怕,更怕到市場買東西,因為大家都知道我是菲律賓人。做錯的是少數菲律賓人,我也對台灣漁船事件感到難過,為什麼台灣人要恨所有的菲律賓人?我們現在只能禱告一切平安,謝謝妳關心我,讓我知道有台灣人了解我們的處境。」阿珍是基督徒,當時協助她取得居留證後,阿珍寫給我的感謝信中也謝謝上帝。對照阿珍的回應,以及市場的「反菲運動」,我感到好難受。

幾年前,我到菲律賓參與記念原住民抵抗運動的Cordillera Day,會場張貼許多人物畫像與照片,這些滿滿的頭像都是疑似被菲政府軍隊「強迫失蹤」的人權工作者,至今仍印象深刻。

誰能不氣菲律賓政府?菲律賓人民也深受其害,且因此付上生命的代價,並以各樣抵抗行動企圖改變。台灣民間仇菲運動將菲律賓人醜化為「非人」,抵制在台生活、為台灣社會貢獻的菲律賓移民工,究竟制裁、譴責了菲律賓政府?還是壓迫了底層的弱勢人民?此外,「仇菲情緒」除了源於「愛國心」的同仇敵愾,恐怕還糾葛著根深蒂固的階級與國族歧視。當美國硬是貿易含瘦肉精的美國牛給台灣,又強勢干涉核四續建議題時,怎不見有人以拒賣或其他形式欺負在台美國人? 

聖經中關於「對待外國人」的古老啟示不是仇恨與排斥,申命記道:「你在田間收割莊稼,若忘下一捆,不可回去再取,要留給寄居的與孤兒寡婦。」寄居者的當代意義,不就是這些在台生活的外國朋友?盼望身為基督徒的我們能憶起上帝吩咐的,那份對寄居者留下麥穗農作的憐恤之心,在這個時刻給予在台菲人多一點善意。

(作者為真光福音教會會友)

廣告/2023布聖誕樹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