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的代價

◎王乾任

毒澱粉事件繼續擴大延燒,豆花、粉圓、肉圓等台灣庶民小吃幾乎全部淪陷。或許,這就是我們長年以來不斷追求口感要「Q」的代價!

常看美食節目的人應當不陌生,「Q彈」經常被用來形容食物口感,甚至在無形中建立了一套「食物口感要Q才好吃」的邏輯。曾經有客人向飯店大廚抱怨粉腸不夠Q,大廚不客氣地回說:「下藥就Q了!」

食物只要Q就好,卻不問Q的背後原理,過分信任廠商,廠商也過分信任原物料供應商。甚至積非成是的認為Q就是好,只在乎口感與口味,沒有多少人真正關心自己吃下口的食物究竟是什麼內容,體制與家庭中,又有多少正確的飲食教育?

找藉口、推卸責任,永遠有得說。只不過,光是怪罪犯錯者,一點用處都沒有。從塑化劑事件到如今,對於百廢待修的食品管理法,有多少人認真去關切?當一個違法的事情曝光,罰款僅區區的10數萬元,當然會有不肖廠商把罰款當成本,先做下去再說,抓到再說。

光是訴諸道德自律,是無法約束帶有原罪的人不為惡的,西方社會正因為了解人性本罪,道德良知的自我約束力十分薄弱,因而重視制度規範,從嚴立法的角度去規範食品安全問題。

想來也頗為可笑,原本台灣是有機會早一步發現毒澱粉問題的。去年德國爆出台灣來的珍珠奶茶中的珍珠有毒,如果我們的態度不是生氣而是認真檢討,深入追查,也許可以早一步發現問題。

近年來,台灣社會還出現一種令人感到恐怖的氣氛,那就是報導在世界舞台上發光發熱的台灣之光的新聞能夠大受歡迎,踢爆台灣黑暗面的新聞則會被攻擊、指責為不愛國。

例如前陣子台菲衝突時有人虛構了不存在的便當文,便當文或許是虛構,但批判便當文虛構的部分人士卻相信,台灣根本不存在剝削與傷害菲勞的事情,那未免太過自欺欺人。台灣從制度面就直接制定了傷害基本工作權的外勞法令,更別說大多讓外勞超時工作,虐待傷害事件也頻傳。

韓國崛起,我們指責對方靠作弊,珍珠驗出有毒,我們第一時間否認並且抗議,台菲衝突造成不幸都是菲律賓的錯……,歸根究柢,是我們不願面對問題,不願承認人的罪行在法治不完善的社會裡會不斷為惡。華人社會的內聖外王觀,過分相信人性本善與道德框架能夠約束人不做惡,不願徹底檢討並解決問題的態度在作祟。

如果我們繼續鴕鳥心態,逃避面對所有正在發生的社會重大事件、影響未來台灣社會發展的公安議題如少子化、高齡化、青年貧窮化、核四等,不願從根本檢討與建立制度防範,類似塑化劑、毒澱粉等事件還會繼續發生,台灣也將如溫水煮青蛙般的繼續沉淪下去。

(作者為文字工作者,景美浸信會會友)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