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上
當人問我何謂最好的禮物,我的直覺當然它就是最好的,包含實用性、價值性或藝術性,當這個問題被問多了,且自己常常面對收到禮物與需要預備禮物時,這個答案就慢慢轉向了:「最好的禮物是對方最期待與需要的」。你是否也這樣認同呢?
最近各單位都在募集物資要送到部落及清寒的家庭,其中有個觀念是,希望每個小朋友有屬於自己的物品,因為那裡的孩子常常是兄姊穿後留給弟妹,最後一位往往無法再感受到那件衣服或玩具的新鮮與美好。因此發起單位希望讓每個孩子都有專屬於自己的禮物。這個禮物滿足每位小朋友內心的需要,應該是一件非常美好的禮物。
「專屬」與「分享」的觀念卻在我內心形成一個極大的對比聲音,在台灣少子化的社會中,「專屬」的生活型態在孩子身上比比皆是,因此我們漸漸察覺孩子的人際互動出現問題,當孩子從家庭的專有領域中進入到群體的共享環境中,不易在生活中產生「分享」的觀念。
「專屬」與「分享」都有美好的一面,但是當我們過分強調一方面,就會偏頗而失去平衡。當人沒有專屬感,就會產生不安全感;然而人若只有專屬的心,就容易有霸佔的行為。相反的,人如果只有分享沒有專屬的心志,就不容易珍惜,就如公共的物品所面對的就是如此。盼望能在「分享」的物資中,不要過分強調「專屬」,而是一個回應分享的感恩之心,進而也學習如何分享,在「受」的專屬禮物中,知道如何「施」與分享,得到祝福的真義。
詩人告訴我們:「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箴言9章10節)讓我們一起以上帝所賜給我們的智慧之心,尋找最好的禮物來分享給最需要的人。
(作者為客家宣教中會關東橋教會傳道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