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出走海外的台灣人才越來越多,顯示有能力的社會菁英普遍看壞台灣前景,只好出走以求自保。其實,台灣不缺錢也不缺人才,欠缺的是願景、企圖心,及讓有能力者得以發展所長的平台制度。
像台灣這樣已經完成原始資本積累,所有人都被納入資本市場體系的國家,經濟成長趨緩甚至停滯是必然的趨勢,市場競爭也一定有輸家有贏家。問題是,國家有無善用社會福利制度幫助失敗者,免於貧困的侵害,甚至給予東山再起的輔助?
◎艾布克
國家的任務,是打造新興產業發展的平台、制度,並幫助失敗的弱勢。但目前政府對這些需求都做不到,甚至往社會勝利組靠攏,制定許多對贏家有利的方案,使越來越多有能力的菁英決定出走。
曾經有人開玩笑說,如今留在台灣的只有兩種人。一種是走不了的,另一種是很愛台灣的。我常在想,身為基督徒,面對自己所身處的國家社會有難,到底該一走了之,還是共體時艱、投身改革?我不能替所有基督徒回答這個問題,只是我認為,上帝之所以讓我生在這塊土地而非其他國家社會,顯然有祂的美意,我應該尋求祂的旨意,並且做出具體而適當的回應。我的選擇是,留下來努力。
並非所有國家的人民面對國家有難都選擇出走,南韓就是最好的例子。1998年金融海嘯擊垮南韓經濟,人民自願奉獻財產幫國家還債,可說是南韓萬眾一心的團結,造就了日後南韓至今10多年的繁榮盛景。
面對台灣社會的發展困境,教會可以做的事情非常多。基督徒同時也是社會賢達或企業主的人不少,如若教會領袖能將弟兄姊妹們聯合起來,共同發表守護台灣的聲明,相信其社會影響力不容任何政黨小覷。
此外,若是基督企業主們願意聯合起來成立創投基金,尋找合適投資的新興產業,或使用自己的基金會支持社會企業,投資有潛力的未來新興產業,或成為培訓年輕人才的基地,將幫助更多對未來前景焦慮不安的人找到重新得力的幫助。
想想過去有多少西方宣教師,放下自己家鄉優渥美好的生活,來到貧窮困苦的台灣,除了傳揚福音,更幫助了無數台灣人擺脫貧窮文盲與疾病的糾纏。當社會越動盪不安,基督的教會越不能閉門自守,更不應該想著出走,越應該積極投入社會服務,在黑暗世代點亮一盞明燈,給迷失的人們指引。
(作者為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