莿帕互火燒

◎李景行

新《聖詩》604首〈莿帕互火燒〉(Watch the bush of thorns)作詞者為前總會總幹事高俊明牧師,是他在1979年「美麗島事件」後被捕,在獄中寫成感人的信仰見證。

作曲者為前台南神學院院長駱維道牧師,以「哭調」動機發展,傳達台灣人堅忍耐苦與惡劣環境奮鬥的精神,可用二弦或笛子伴奏。

「哭調」原名「哭路頭」的哭傷調,歌仔戲稱為「哭調仔」。簡上仁所寫的《台灣民謠》47頁說明,台灣漢族民間,不分福佬和客家系,在家中有喪事時,都有「哭路頭」的習俗。這種風俗通常是父母去世時,喪家應通知已出嫁的女兒,而女兒於聞此噩耗時,就立刻奔喪趕返娘家,在尚未進入家門的巷口,就必須把頭髮扯散,然後一面大哭,一面唸唸有詞,懷念著父(或母)過去養育及教育之恩,並哭訴著內心的哀痛與悲傷,及往後日子的茫然。女兒以哭傷調不斷地哀號,邊跪邊爬進入屋內,直到有人扶她站起,拿茶給她喝,遞毛巾給她擦臉,始可終止。這種以哭傷調「哭路頭」的風俗,常吸引左鄰右舍的人觀看,由於女兒的真摯動人,鄰人亦常因此而感傷落淚。

前長老教會總會教會音樂委員會主委,也是新《聖詩》編輯小組召集人顏信星牧師,在《台灣教會公報》3145期25版「台灣歌詩鄉土情」〈哭調仔〉一文中說明(台語):「『哭調仔』ê意思是哭kah會成調,koh哭kah會牽絲,台灣人哭m̄若是一種感情,mā是一種文化,一種藝術。」確實描述得相當傳神。

(作者為退休牧師,曾任新聖詩編輯小組召集人)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