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思華語禮拜

◎王子豪

見《台灣教會公報》3213期盧俊義牧師〈不講台語等於不愛台灣?〉一文,筆者深深贊同。首先,不講台語不代表不愛台灣,會講台語也不代表就愛台灣。第二,語言應該是家庭的責任,特別是母語。許多都會區的父母都在孩子學齡前就讓他們學習美語,但鮮少用母語跟他們溝通,日後卻又要教會負起台語教學的責任,這是非常本末倒置的,母語教育應從家庭生活中落實。

特別在文末盧牧師說:「然後逐漸減少年輕一代願意接近教會的機會,結果只能眼睜睜看著年輕子弟跑到講華語的教會,參與他們聽得懂的聚會和活動。」難道我們寧願如此嗎?如果要因應,我想教會開設華語禮拜是勢在必行,特別是都會區的教會。過去因為長老教會的台語意識深化,因此對於開設華語禮拜總是有人持反對意見,甚至認為有華語禮拜就不是長老教會,其實這是過去台語在被「國語」(華語)壓迫下的反動,但這反動如今卻也造成教會開設華語禮拜的阻礙。

筆者過去曾在長榮大學擔任校牧,負責原住民團契的牧養,首先就碰到原住民學生根本聽不懂台語,他們在部落時都在長老教會,但是到了平地,長老教會大都以台語為主,他們只好往所謂的華語教派做禮拜。所幸當時附近的中州教會有開設華語禮拜,使得學生可以繼續留在長老教會禮拜,但是日後他們畢業留在平地工作時,就不一定找得到有華語禮拜的長老教會,結果原住民的青年來到都市,有的不再去禮拜,有的則是往華語教派禮拜,如此甚是可惜。

目前筆者在高雄牧會,平時關心附近的長老教會大學團契(長青團契),有許多學生是從中北部南下,甚至有些也不是長老教會的會友,或是後來才進到團契的慕道友,往往對於台語是不熟悉的,因此考慮選擇華語禮拜。只可惜筆者的教會屬於小型教會,沒有人力再開設華語禮拜,但我們的做法仍是帶這些對於台語不熟悉的大學生到附近有華語禮拜的長老教會去禮拜。

在都會區,除了教會第二代基督徒,他們從小在教會長大,較能熟悉台語之外,若是國中以後才進入團契的慕道友,對於台語,特別是禮拜中的台語,更是陌生。此時我們還要讓他先熟悉台語、認識台語,才能進入禮拜嗎?還是我們願意為了他們而開設華語禮拜呢?

我深深覺得台語(母語)不是教會主要的使命,雖然我們可以開設母語課程(特別原住民教會可以透過其他資源在部落開設),但是都市的青少年,若不是基督徒,誰願意進到教會學台語?我十分認同母語的重要,但在邀請更多年輕人進入教會時,是否我們也願意用他們習慣以及了解的語言來牧養他們呢?

(作者為高雄中會三一教會牧師)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