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伯蘭的上帝

◎李景行

新《聖詩》第3首〈亞伯蘭的上帝〉(The God of Abraham praise,中譯:〈亞伯拉罕的主歌〉,又名〈亞伯拉罕的神〉,詞源為:Yigdal,doxology。Yigdal原意「願祂偉大」,doxology原意「頌榮三一頌」,兩字合起來為「願祂偉大的頌榮」之意。

這首詩的詞句源於希伯來聖詩,經奧利弗斯(Thomas Olivers, 1725~1799)改編。曲調也是源於希伯來聖詩,經利奧尼(Leoni Meyer, 1751~1797)改編而成。1875年由《古代與現代讚美詩集》的編輯配以和聲。

作詞者奧利弗斯是英國威爾斯人,4歲時父母雙亡,失去了家庭的溫暖與教育,流浪街頭,不務正業;青年時代學製鞋,私自逃跑,靠借錢賴帳過日。有一天在布利都(Bristo)街上流浪尋找食物和住宿,他偶然到衛斯理同工懷特菲爾(George Whitefield)的佈道會聽道,講題:「這不是從火中抽出來的一根柴嗎?」(撒迦利亞書3章2節)講到人從火中取柴,需要立刻果斷與勇氣,他深受感動幡然悔悟。事後他見證說:「在我15歲時,已經變成全村最壞的小孩。但從那次聽道之後,我完全變成另一個人。」他從此決心信主,跟隨衛斯理兄弟傳道,但先重作鞋匠把到處所欠的債還清,然後騎馬旅行佈道10萬英里達22年。雖歷盡艱險,甚至常遭襲擊,仍繼續勇敢到處傳福音。1799年3月於倫敦息勞,葬在衛斯理城路禮拜堂(City Road Chapel, Wesley)墓地衛斯理的旁邊。

奧利弗斯所寫的聖詩只有4、5首,但都是上乘之作,其中〈亞伯蘭的上帝〉名震全球。這首詩寫於1760年,原詩分為3部計12節,連同曲譜於1770年印成單張,取名〈亞伯拉罕之上帝的聖詩〉。1785年初次編入衛理公會聖詩集。

有一天,奧利弗斯前往倫敦爵士街亞路蓋猶太教大會堂參加他們的節日崇拜,聽到該堂祭司利奧尼唱猶太教信經。相傳這首曲調是1404年留傳下來的,是照猶太教拉比根據傳統的摩西13經改編的,詩韻優雅莊麗。奧利弗斯聽後深受感動,利奧尼就將這首詩抄給他,之後,他就根據猶太教的信條,加上基督教的觀點動手寫這首詩。是按當日他在猶太大會堂聽到那位祭司利奧尼所唱的而譜寫,所以這首詩的調名仍沿用猶太人的習慣,稱之為「Leoni」。

Leoni傳統上曾是英國黃昏之歌達兩個世紀,並經常在德國、波蘭、捷克各國的節期應用。猶太教會堂的首要歌唱者利奧尼將其抄給奧利弗斯,故亦稱Judea或Jerusalem。

(作者為退休牧師,曾任新聖詩編輯小組召集人)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