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著客家,多走這一里路

◎彭志鴻

客家,在台灣社會常被視為「隱藏的一群」。在過去台灣「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亂」的歷史背景下,屬於比較少數的客家族群為了自保,父母往往會對外出讀書或工作的子女三申五令,勿隨意透露自己客家的身分;久而久之,特別是居住在都市的客家人便漸漸融入到福佬的族群之中,從一開始的刻意隱藏、缺乏客家自信,到後來失去自我認同、甚至對客家身分產生摒棄,所以也莫怪當初馬偕會做出客家終將完全融入福佬的大膽假設,而此假設竟然也影響長老教會的宣教長達一個世紀之久。

雖然歷經艱辛的過程,但上帝始終沒有忘記客家,1980年總會在巴色差會的支持之下設立客家宣教中心,此中心不僅促成多位外國宣教師委身前來投入客家宣教,同時也組成青年、少年福音隊在客家地區發單張、傳福音、甚至開拓教會,並且藉由每年一次客庄青年春令會的舉辦,呼召許多優秀的客家青年投入全職事奉的行列;另外,客宣中心也帶領當時由基督教耕耘會所支持的客家聖樂團全台走透透,掀起許多地區開始對客家產生認同與向心。

自此,總會開始重視客家宣教工作,首先將客宣中心之層級拉高成為客家宣教委員會;同時年會議決通過,呼籲各教會每年將一次的聖餐獻金奉獻給總會客宣,讓客宣有更多的資源、更有效的組織從事客家宣教的工作。2000年,在總會客宣的努力之下成立客家族群區會,7年之後並順利升格為客家宣教中會,開拓教會的效率(從原本的12間開拓至20間)高居長老教會各中區會之冠。

近10年來,也欣見台灣從中央到地方政府紛紛設立客家事務委員會;2003年甚至開創全球第一家客家電視台;許多大學也設立與客家相關之課程、系所、研究機構等。即便客家意識已逐步抬頭,但面對台灣4、500萬的客家族群靈魂,我們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這一段路也是長老教會在台灣宣教上不可或缺的一段路,在此誠摯邀請眾教會藉由每年一次的聖餐奉獻,一起陪著客家多走這一里路。

(作者為新竹中會內壢教會牧師)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