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回應
◎賴德卿
看到曾昌發牧師在《教會公報》3226期所寫的〈讓聖餐很客家〉,我的心被深深打動,我的眼睛也彷彿被打開了!原來聖餐可以藉「不斷更新的語言或其他的形式來使信徒得到切身的感受,發生心靈的共鳴」,原來聖餐裡「那看不見的道,就在我們文化裡成為肉身,滋養我們的生命。」
原來駱先春牧師1950年在蘭嶼佈道,就為達悟族人以水芋和山泉水守聖餐了。原來,當牧師拿起番薯,說:「這是耶穌的身體,為我們台灣人打破的,」我們可以感動的流下眼淚。
筆者自2013年7月接任總會客宣幹事,感受到客家美好的文化、語言、風士民情,我相信,這不只是客家所單獨享有,而且是在崇尚多元族群、竭力保存母語文化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可以分享、貢獻給眾教會的。我看到,我們有色彩繽紛的原住民文化,因為他們的參與,使台灣教會更加釘根於原鄉,我們為原住民弟兄姊妹那來自山野呼喚之美,並成為我們的宣教夥伴,而深深感謝上帝!但是,同樣有濃厚客家風情之美的客家文化,期待有更多機會來綻放美姿!
長老教會總會在30屆總會109法案議決:請各教會每年至少一次的聖餐禮拜,為總會客家宣教來奉獻。在這個聖餐禮拜,我們是否可以思考,設計一個「很客家」的方式?總會客宣可以視教會的期待量身訂做一個有客家味緒、適合自己教會的客家聖餐禮拜。地方教會可以邀請總會客宣來主理聖餐禮拜,享用客家的番薯、糍粑、澎風茶或是甜桔茶來象徵主的身體,聽客家的詩歌、聽雙語客語、河洛或華語的講道、聽客家宣教故事;是不是我們除了奉獻,也能得到客家文化那豐富意涵上帝的恩典?
上帝的愛永遠不變,但是上帝的愛也是日新又新的,所以我們所食的新鮮甜美的食物,也是充滿上帝今日的恩典,在傳統的聖餐禮拜,我們體會到上帝豐富的愛,歷久常新,但是當我們參與客家聖餐奉獻時,我們也是和我們的客家弟兄姊妹一同舉杯、食餅,我們在主裡族群融合,血肉相連,共飲生命之杯、基督之血,我們再一次體會到聖餐裡道成肉身、互為肢體的真義了。
(作者為長老教會總會客家宣教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