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行
聖詩到20世紀,更是一個新的時代;此時全世界的人好像都忽然關心起聖詩來,特別是在禮拜中的讚美部分。因為大家都希望能將聖詩的詞、曲提升,並希望人們能夠了解音樂在禮拜中是佔著何等重要的地位;以及在這個新時代,在我們的禮拜中更應該有新的讚美方式。尤其如何使用各國、各民族的語言,以及如何提倡適宜的禮拜方式,更是值得研究的問題。有一點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新教聖詩的「普通性」不但超出了宗教範圍,成為世人盡愛的吟誦曲調,更跨越了國界而暢通無阻。
有人稱希伯來書11章有「聖經的西敏寺大教堂」(埋葬歷代許多聖賢)之稱。回想新舊約聖徒,會令人堅信上帝是信實的、大有能力的。新《聖詩》633首〈數念聖徒歷代為主干證〉(For all the saints who from their labors rest,中譯:眾聖歌)是一首英國人和美國人特別喜愛的聖詩。
作詞者豪威廉(William Walsham How,1823~1897),1823年12月12日生於愛爾蘭的舒茲布里(Shrewbury),1845年畢業於牛津衛特罕學院(Wadham College),翌年受封聖職,1879年任倫敦城東副主教,但掛貝福特主教(Bishop of Bedford)之頭銜。該地是污穢不堪的貧民窟,因與穿華麗的聖袍、坐私家車的高級教士不同,他和教友們同樣搭公共交通車,因而他的綽號被叫「公車主教」(Omnibus Bishop)。他唯一所關心的就是如何才算是為主而活,因而另有人稱他為「貧民主教」或「平民主教」。他的主教權杖上刻了一句名言:「以言行來餵養,以生活來餵養。」這句話不但是豪主教的座右銘,也是他一生最好的詮釋。
這首〈數念聖徒歷代為主干證〉是1864年豪主教特別為「諸聖日」寫的,不僅是諸聖日可用,凡記念去世信徒的聚會,如追思禮拜、逝世週年等都可應用。又新《聖詩》120首〈上帝權能實在奧妙〉也是他的作品。
作曲者威廉斯羅夫(Ralph Vaugham Williams,1872~1958)英國人,先畢業於劍橋大學,主修音樂及文學;後來又到倫敦、巴黎、柏林等地繼續研讀音樂。24歲就成了倫敦音樂學院的作曲教授,並且任牛津大學兼任教授,但他的作曲生涯從30歲以後才大大的發揮。
威廉斯羅夫對音樂界最大的貢獻就是蒐集英國各地的民謠,加以整理出版。因此,英國的民謠及16世紀時期的音樂影響了他的作曲風格極大。他作曲的風格有3大特點:1.旋律美妙而現代化;2.作品形式莊嚴高尚;3.作品中含有個性,內容豐富美妙。威廉斯羅夫當時是《The English Hymnal》1906年的編輯,為豪主教的詩作配曲,因想不出其他的調名,乃以「SINE NOMINE」(拉丁文意指「無名」)為調名。
(作者為退休牧師,曾任新《聖詩》編輯小組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