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亞方舟》觀後感

◎百加

今年4月上映的電影《挪亞方舟》是部奇妙的作品,奇妙到不確定該將它歸為哪一類,更有人戲稱這齣電影又叫「挪亞一家人的奇幻漂流」、「浩劫重生但沒有湯姆漢克斯」。

事實上,這是一部宗教片、好萊塢商業片、加上導演自創故事之三方揉合所催生出來的電影,該說是商業妥協,還是一種美麗的變態?從導演Darren Aronofsky過去的作品《黑天鵝》、《π》等可知他對角色內心刻劃的重視,而他要如何以這樣獨樹一幟的風格來創作聖經創世記中最具衝擊性的著名史詩,讓我非常好奇。

這部電影特效非常磅礡,不僅有電影《魔戒》般荒涼奇幻的大地,還有非人非神的神祕生物存在人與自然中。毀天滅地的華麗場景也充分表現上帝之怒的嚴重性,整體上聲光效果絕對不會讓觀眾失望。幾場蒙太奇式的剪接,顯出導演的敘事特色,也使全片氛穿插不同氛圍,而非一味的視覺震撼。在介於好萊塢特效片與宗教教育片之間,導演殺出一條血路,多了聖經中沒有的角色設定,為故事增添延展性。以主角挪亞來說,他除了是人類始祖亞當的子孫,是被上帝欽點的末日之旅主持人,更是一名父親。從建造方舟到登上方舟、直到走出方舟,他除了得面對和說服家人、嘗試明白造物主的旨意,更得經歷殘酷孤獨的內在衝突。

電影中其他角色也各有掙扎,母親的憂慮和忍耐,兒子們對未來的想像和慾望,這也是我們在讀聖經時比較難體會的,在那種終極的時刻,身為人所面臨的壓力。然而這也是導演最擅長的部分,透過角色去創造故事,而非故事去概括角色,也使電影真正想探討的主旨「生而為人的意義」聚焦。

袁紅冰《人類大劫難》一書談到,「這是一個離精神越來越遠,卻像尾巴被火點著的鼠群瘋狂奔向物性貪欲的時代;人類似乎迫不及待地渴望讓自己的命運退回物性黑暗中。而對於精神價值的厭倦,甚至仇恨,似乎被奉為時代主題。」可作為《挪亞方舟》背景的定調。劇情大綱與原著還不算太大差別,出發點從創世記中人類的原罪,貪念開始談起,說明人如何,破壞自然,征戰殺戮,辜負造物主的期待,故事也從這一點,帶出雋永的世代價值「環保」概念。

在這個世界上,身而為人的意義究竟是無盡的追求慾望、設置成就,亦或是萬物共榮、永續珍惜?這是此部電影給人的最大反思。

(作者為長老教會青年)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