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回應
◎陳文奎
《台灣教會公報》3242期中,各版有關反服貿學運的相關文章,給我們帶來很大的學習和啟示,在台灣正落入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之際,以及復活節記念耶穌受難的活動時,得以透過信仰反省自己和家人是否扮演好社會光與鹽的角色?教會是否盡了肩負社會與時代的責任?我們個人是否如當初受洗後初期的熱情感人,未忘初衷?
長老宗是較重視社會公義與扶助弱勢的教派,在這期的公報廣場中,〈學運讓我對深愛的教會失望〉是篇較嚴肅的批判。依我自己從事多年社會志願工作的經驗,發現絕少有人會傾聽下去。尤其向來從事心理或輔導的人士,也頗多身陷如此深淵而成為一種「職業的樣板」,不會專心傾聽。長老教會青年,勇敢表達自己的想法,這也正是當今長老教會的教會成員,尤其是小會的長老、執事們,值得細細品嘗的一篇好文章。
我是第一代信徒,我曾在教會親身看到好幾幕讓人會跌倒的、令上帝掉眼淚的行為語言,不知如何是好。尤其小會成員「權威的偏誤」,對於牧者的傷害,又有誰知?感謝上帝賞賜,通過聖經和牧者講道而給我智慧,那就是:「多讀聖經、快快的想、慢慢的說,力行愛與互助在人間。」
社會心理學家弗洛姆認為真正的愛具有四個條件:了解、尊重、責任與關懷。請問我們實踐主耶穌的愛,到底有多深呢?有好多會友和其他宗教的朋友,深感刊登於同一期王乾任先生的〈站在雞蛋那一邊〉應是基督徒免於被世俗化、被物化的金玉良言,就請由長老教會率先做起吧!
(作者為台中中會豐原教會會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