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行
新《聖詩》614首〈我心恬靜〉(Be Still My Soul,中譯:我靈鎮靜;或譯:我的靈魂依舊)。作詞者施萊格爾(Katharina von Schlegel,1697~1765)是德國女作家,根據詩篇46篇10~11節的經文用德文寫成,並於1752年發表,其生平事略不詳。約100年後,蘇格蘭的波斯維克女士(Jane Laurie Borthwich,1813~1897)將歌詞翻譯成英文。
德國聖詩的英譯本出版後,得到蘇格蘭長老教會的歡迎。它標誌著英國聖詩的新方向,由原來著重教會週年節令的聖詩,轉向信徒靈性經驗與現實生活的頌歌。
曲由西貝流士(Jean Sibellius, 1865~1957)於1899年34歲時所作,取材於文學的管弦樂曲〈芬蘭頌〉(Finlandia)。這位芬蘭作曲家1865年12月8日出生於芬蘭塔發斯德胡斯(Tavastehus),父親為外科醫生,幼年在帝俄軍隊佔領下生活,常聽到俄國軍人唱歌。他自幼喜歡音樂,後來曾就學於魏格流士(Martin Wegelius)、比加爾(Albert Ernest Anton Beeker)及匈牙利作曲家高爾特馬克(Karl Goldmark),後來事業發展在維也納達到頂點。
西貝流士未被近代理論與實踐的常規所僵化或約束,本能的記錄下來自己所感覺的聲音。芬蘭自12世紀被瑞典佔領,後來又被俄國沙皇佔領,使芬蘭成為俄國的奴隸,沙皇不准芬蘭人民出版報紙,因報紙經常揭露沙皇罪行、並號召人民抵抗沙皇。1899年11月芬蘭人民發起一些音樂演奏會,為退休人員募集養老金。西貝流士譜寫了一部管弦樂曲〈芬蘭的覺醒〉組曲,最後一部分就是〈芬蘭頌〉,該曲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及人民的熱愛,是芬蘭人民在帝俄統治下極痛苦的產物。
當時沙皇不准該曲公演,1900年西貝流士又修訂了該組曲,改名〈史歐米〉(Suomi,芬蘭別名,即湖泊或千湖之國)在國外演出,受到人們的歡迎和喜愛,曲調很有民歌風味,表現出芬蘭人的靈魂和理想,全曲都是西貝流士自己創作,沒有借用任何民歌。1905年芬蘭發生革命,西貝流士將此曲從組曲中取出,獨立成為一首音詩,並正式命名為〈芬蘭頌〉。1917年芬蘭正式獨立,該曲在推動芬蘭獨立革命起了重要的作用,曲中表達了人民的力量、人民的信息及上帝與人民同在而鬥爭取得勝利。
西貝流士寫過許多宗教音樂,〈芬蘭頌〉於1933年才被採用來配合施萊格爾的詩,原詩共有6節,目前大多數聖詩集均將所譯的3、5節刪去,新《聖詩》614首只譯1、2、4節,今筆者加譯第3節,而原來的第3節改成第4節。譯詞如下:「我心恬靜:親朋好友離開,目屎直流,山谷黑暗包圍;此時看見,我主慈愛深長,親自安慰,互你無閣心酸;我心恬靜,無閣憂悶悲傷,主恩豐富,日後賞賜無量。」
(作者為退休牧師,曾任新《聖詩》編輯小組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