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智鴻
每年的8月第3主日是總會的教會與社會主日,教社事工其實有許多不同的面向,這篇短文只談急難救助事工,並以嘉義中會為例來說明。
一、救助團隊:所謂救助團隊指的是幹部。當災難發生時,透過網路,一夕之間義工人數眾多,而相對的幹部少,反而變成一場災難,把災難化為資源要有幹部協助。通常教社部是部員10人、顧問10人,分處於不同教會,這些人在本身事奉的教會邀10人,就有200人是常備的救助團隊。如果救助的時間短暫,即可立即投入;如果超過一週,則要把這些團隊分梯次來服事,以免過勞。每日出席的幹部50人左右,加上網路大軍250人,救助團隊就成軍了。教導參與的義工救助技巧,食、宿(包括洗澡)、交通工具、路線,醫療等。救助團隊需還要安排媒體的簡報,說明路線、救災物資、特殊的小故事。媒體的交通安排,以及記者的食宿及安全都要協助,因為有媒體的報導,會吸引民眾的捐助和公部門的注意。
二、後勤部隊:當災難發生的第一時間是黃金時間,首先要取得物資,總會教社委員會分配給每一區的款項10萬元是不夠的。嘉義中會的做法是:先行借款50萬,購買物資,爾後信徒奉獻再還這筆款。後勤的資源管理十分重要,我們要購買受災居民真正需要的物資,例如民生物資:第一天準備水、肉粽、泡麵,第二天起就要送米、蔬菜、油、鹽、醬油、衛生紙、女性用品、嬰兒及老人用品(包括奶粉、用水)、豬肉、蚊帳、大塑膠布。如果災區是原住民地區,還要活豬,因為原住民社區需要在一起團聚感謝上帝保守生命,殺豬感謝上帝存留餘命之後,將豬肉分給所有的族人,成為團體的療癒。
三、會計與核銷:救災因為第一時間十分急促,常會把平時的單據忽略了,核銷若做不起來,就會落個「帳務不清」,對牧者的信譽十分傷害,不可不慎!救災物資的去向也要有簽收,寧可救災的速度緩慢一些,也要把核銷的事工做到「吹毛求疵」的程度。針對救災的奉獻要開立捐贈證明,在中會的事工報告要清楚,使教會的兄弟姊妹一起分享救災的參與。
四、靈性與禱告:急難救助需要靈性的培養,因為救助工作會使人只落在工作上,而忽略了我們是在服事主耶穌。主耶穌說:「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的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在災區的服事使我們遇見主耶穌,是我們最甘甜的經歷。對受災的兄弟姊妹們而言,我們並不是高人一等,站在施與者的角色,而是在災難中共同參與上帝的憐憫與恩典。每次救災都經歷上帝的憐憫與恩典,也深深體會上帝是聽人呼求的上帝。愈是參與救災也愈經歷上帝的恩典,禱告也成了我們最深的倚靠。 (作者為總會教社委員會主委,嘉義中會民雄教會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