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普世參與的冰山一角?

讀者回應

◎安迪

《教會公報》第3259期的「普世眺望」專欄刊登的〈吃喝玩樂或信仰反思的「普世合一運動」〉一文,特別針對青年參與普世宣教運動的心態提出批評。筆者也曾經代表青年事工委員會參與在普世宣教運動的事工,同意作者對於青年參與普世宣教的心態,是需要特別提醒。然而,對於筆者所提出的一些觀點,個人有以下不同的看法:

1.當前普世宣教運動對於「青年」是指「18~30歲」的族群定義,我們似乎將太多不切實際的期待放在這群朋友身上。培養一個能夠同時「認同呼召、願意被培育並參與宣教」的青年,在現實培訓執行上有一定的困難。除了廣大培育之外,還要有計畫性的挑選可以長期栽培的「固定班底」。然而青年有「不斷變動」的特性,在自己18~30歲的時候對於自己的未來是以不斷變動、調整與嘗試,企圖尋找最終方向。在這樣的過程中,若能夠找到願意將自己人生最為青春的11年奉獻出來,同時又符合教會設定的期待參與在普世宣教上,就得感謝上帝了。

2.「菁英主義」一直是普世宣教事工為人詬病之處,但問題的根源在於掌有實質權力的教會領導者。因此我們該問的應該是,為什麼平信徒青年參與在普世宣教運動的過程當中,常常被拿來當作是「裝飾自己教會青年事工」的橡皮圖章?而真正有心想要參與青年除了進入神學院、成為同時握有權力的一分子之外,難道沒有其他可以繼續參與普世宣教的路徑嗎?

3.「我能如何將所學、所見以及所聞與個人生活、教會生活甚至是工作生活結合?」普世宣教運動最重要的是吸取其他教會的經驗、反省自己教會宣教事工與擴展宣教框架,共同為實現上帝國的目標努力。所以,是吃喝玩樂又怎樣?吃喝玩樂也是有深淺度的差別。深度的吃喝玩樂同時又能夠彼此分享經驗,將經驗轉化讓其他未能親自參與其中的人感同身受,共同討論教會如何可以學習他山之石,那不是更好?我相信也曾見過參與普世合一運動的青年以非常有創意的方式帶領自己教會青年認識貧窮以及全球化議題,只是沒有報導出來。沒有報導、沒被看見,並不代表沒有信仰反省與實踐。

因此究竟是吃喝玩樂,還是我們所站的位置太高,以致於看到青年參與在普世合一運動的圖像只是冰山一角?

(作者為長老教會會友)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