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生參選學生會長的省思

◎江宗衡

淡江大學學生會正副會長補選,因兩組候選團隊中,其中一組會長候選人為中國籍學生蔡博藝,本是乏人問津的正副會長補選,竟引起台灣社會的熱烈討論。到底中國籍的學生參選,真會造成什麼影響?單從個案而論,蔡博藝是傳播系四年級的學生,在台灣的這幾年,非常積極投入在台灣的公共事務,太陽花的學生領袖陳為廷甚至挺身替她背書。再者,她所代表的亦非個人,而是一個團隊,只因表達溝通能力出眾,而被選為代表,其團隊所提出的政見更是致力於改變學校的政治結構,和校方與學生間不對等的父權關係。

但進一步而言,此議題之所以如此敏感,不單是因為個案的問題,而可能是普遍性的結構問題。「中國因素」長期以來威脅著台灣,所謂「中國因素」是中國透過專政下的資本及人流,流入他國,進而影響他國的經濟與政治。對台灣而言,中國影響更甚於他國,絕對不可輕忽。正因如此,318學運才會要求簽署服貿前,設立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單就蔡博藝參選的個案,也許不會對台灣造成什麼實質的威脅,但放眼體制面,是否也該建立兩岸學術、教育交流監督機制?

面對中國因素的威脅,我們有兩個途徑能夠解決:一是保護主義下的制度立法,如同申命記17章15節,透過國籍的限制或監督條例來防堵異國的滲透。二是透過人民自我意識的覺醒來達到全民防衛。然而,透過制度立法來防堵中國的全面滲透,依舊防不勝防,真正的國防建設是人民的認同;人民自我意識強,自然使外來的勢力無法乘虛而入,心之所向與國籍無關,自我意識的覺醒比國籍上的限制來得更有效。當我們自我認同的意識覺醒了,民主制度與自我認同才是真正對抗來自中國威脅的利器。為此,我們應該加強自我論述能力,並積極參與公民運動,發揮草根的精神,不該只當一個馴良的、無知的老百姓。

透過此一議題,我們該重新審思台灣的公民參與。學生會選舉是個學生參與公共事務最基本的方法,藉由此中生參選的風波,重新激起台灣人民的自我意識,和公共事務的討論,學生會會長的票選也許還不到威脅國安的層次,但卻提供了我們相當的省思。

(作者為成大SCM學生)

編按:本文觀點整理自成大SCM和台南神學院合辦的時事座談會。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