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災後應有反省與作為

◎陳文奎

繼高雄的地下管路氣爆之後,南台灣近日又因為西南氣流旺盛引發豪雨成災,報載台南某地一日測得的累積雨量高達340毫米。然而口水戰在媒體上竟日可見,偏執的批評多,未見事實的揭發和科學的邏輯論述,無助日後的防治水災,令人擔憂。

事實上,全台之丘陵及平地地區之地形,地貌在半世紀以來,有很大的變化,是世界上少有的現象。再加上水利工程的不當設計、施工、維護、管理,更使得山地沖下的大雨水,流下丘陵及平原地區,在人為的不當因素下,造成無可避免的水災。但卻未見反省和有效的法令規定,尤以行政執行的怠惰,使得水災的解決無助,反而雪上加霜。

在這裡舉出半世紀來所見到的實例,以為警醒期盼下不為例:最早的台灣河流加蓋,首見於台北市新生南路的瑠公圳加蓋而成為箱涵,做為道路使用。使當時市民心中長留圳邊垂柳美景的回憶因而不再,下一代的市民,日後更不知道台北市原有的美景到底是否存在過?此例成為台灣河流加蓋惡例的先驅,肇致全台河流加蓋後,魚蝦生命不在,而排水困難的水災發生一再增生,卻不知反省,不知終止加蓋作為。

至於其他市區,鄉村於其他中、小型水溝加蓋的案例,更是多得不勝枚舉。有好多道路邊溝加蓋,無法由公私機構或人民定期或自主的清理,因此這些淤塞不通的邊溝,經常可見拆除混凝土蓋、清除溝內污物、再重建溝蓋或更新的動作,成為一種浪費。尤有甚者不依工程理論及配合現場施作,卻未見政府權責單位來取締。

台中市豐原區市中心的「水岸花都」工程計畫案,即是全台首次民代和市民,有感於都市原有河流加蓋後,見證到有生命漸漸變成毫無生命的河流而反省,應拆除加蓋並美化的最佳首例。這條原為名稱「葫蘆墩圳」的河流,係當時政府改建市中心區市場,而暫時安置攤販加蓋河流。豈知市場完工使用後,這些加蓋的河流地段,在地方人士有意的操弄之下毀約,不拆除而保存下來成為停車場。「水岸花都」的完成,必須加強公民教育和行銷廣告的功課,始能阻卻短視近利的商業眼光,非得依賴門前的河流加蓋為停車場,以招來顧客的念頭,原來是未見到,回復河流原貌並美化更美好的一面。

(作者為豐原教會會友、退休工程師)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