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有智
最近原住民族電視台有一支頻道包裝短片,主角是台東歷坵部落的青年謝聖華(cudjuy maljugau),他原本在都會區從事設計工作,9年前,因為父親動手術需要人照顧,他回到了部落,也開始自我尋根,開啟成為「排灣人」的旅程。他說:「就算現在已經回家了,我還是在找回家的路,因為部落的事情永遠都學不完。」
這個系列頻道包裝的主題是「回家扎根」。為何要回家?回到哪個家?背後真正希望傳遞的訊息就是找到歸屬感,或許是空間的歸屬感,就像許多返鄉的青年,或者回到童年生長的部落,但「回家」更深刻的意涵,是文化的歸屬感,自我認同的歸屬感。
原住民從1950、1960年代開始離開原鄉,人口外流到都會,在都市叢林中討生活,忍受許多不公義的剝削。重視集體生活的原住民族人,在都市中,被切割成孤單無依的個人,捲入同化與剝削的大環境中,迷失、挫折、貶抑、排擠,不斷在底層掙扎輪迴。迷失在街頭,迷失在都市,流失了語言,流失了文化,這也是原住民菁英所控訴的,原住民族成為了「黃昏的族群」。
然而,在都會生活的原住民,如今人口也超過了在原鄉生活的原住民。另一方面,空洞化的原鄉部落,弱化的社會機能,剩下的大都是老人與小孩。部落需要年輕人回流,這個期盼隨著都會原住民族人口增加,似乎也成了奢求。
所幸,近年來在地價值的崛起、物質文明省思,帶動一股返鄉的潛流慢慢成形。從過去的鄉愁慰藉,如今,「回家」有了新的行動價值。因為部落終究是文化的搖籃,說不完的土地故事,保留豐富的語言與文化內涵,最重要的是,這裡曾經有祖先走過的腳跡,只要人在,文化就會不斷滋養下一代。
在原住民族電視台工作的這段日子以來,常常與原住民族青年聊天,有些人也擔心,族群文化逐漸流失,原住民面貌也逐漸消失,文化的失血,一點一滴遺留在歷史記憶中。於是,如何回到部落學習文化,如何學習如何成為「人/原住民」,這是當代原住民族青年的重要課題。
謝聖華是這波返鄉青年的例子之一,他返鄉後,曾任村里幹事,參與了許多部落事務,貼近部落的脈動,透過「歷坵小農復耕」方案,復興並記錄過去排灣族傳統農耕方法,尋回老祖先生活的智慧,也找回族群文化裡的自我。
回家,是鄉愁的召喚?或者是使命的付出?其實都不是。回家除了內心的歸屬感,更應該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可以讓人選擇回到部落生活,不必擔心生活困窘。部落需要教育、社福和產業等配套發展,這樣族人才能安心回家。「回家」不是浪漫想像,而是真正地過活,好好地過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