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奎
在選戰進入倒數的階段,觀察各不同九合一選舉的候選人,提出有關青少年議題的可說鳳毛麟角;政見也多未能直指今天青少年問題的核心。也就是候選人長期以來,並未傾聽青少年們的心聲。試問又有幾許人能具體指出今天台灣的青少年心中的痛苦是什麼?所要的又是什麼?並且如何提出務實可行的實踐方案來為青少年點亮一盞滿懷希望的明燈呢?
現行全球對於青少年關懷輔導做得最好的國家,台灣並未進入排行之列。早期救國團利用公有行政資源,在青少年學生的關懷頗有佳績,但在解嚴之後民主之風興起,不再成為寡佔市場,甚至因使用公有資源,備受責難。另一方面,如雨後春筍出生的青少年關懷機構,獨立經營又規模不大,在人力和財力尚無法完備充裕及經驗未能傳承之下,成果呈現蜻蜓點水的即興式產出,無法豐碩並永續經營,甚為可惜。
現行選舉制度下,候選人大多只為有選票的公民考量,給予有利之政見提示,當選後能否具體實行常是未知數常為選民所怨。今日青少年在沒有選票前,一般而言高社經地位之家庭,毋庸擔憂對自己家中未成年人之負擔,給予愛的關懷充分把握;反之次社經地位之家庭者,選票總數高於高社經所得的家庭居多,但在自顧不暇,每為家庭經濟奔波,並無餘力對各項選舉之候選人提出如何關懷青少年之方案,也無民間組織對於當選人施與應關心青少年具體政見實踐的壓力。
今天,在台灣有幸見到有些民間機構在推動關懷青少年的方案:例如台中市的父母成長協會成立已逾20年,在每次選舉時,必成為各候選人徵詢有關青少年成長,在父母之身上應如何帶領,並結合公私投入關懷社區已發揮更大的效果,此一特例可為借鏡。因此握有絕大多數選票之公民,尤以年輕之父母們,應在選舉日臨到之前,張口說話,對各項選舉的候選人提出重視青少年政策的訴求。
總之,青少年可以有更好的未來,多在於我們選民和候選人做到了什麼?就如台中市父母成長協會的一句格言:「對於孩子,教育就在愛與榜樣而已。」候選人若是真愛選民的話,也當及於青少年啊!
(作者為豐原教會會友,曾任台中地方法院榮譽觀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