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行
新《聖詩》89首〈聖主頭額今受傷〉(O sacred head, now wounded, 中譯:受難歌),這是一首基督受難歌,原詩為拉丁文。調名PASSION CHORALE,是指基督自設立晚餐出來,到在十字架上受死,這段15小時左右的經歷所唱的讚美詩。原詩見Rhythmica Oratic,分為7段,每段5節各10行。 描述一個人站在十字架下,向主耶穌各部分的身體獻上禱告:腳、膝、手、肋旁、胸、心和臉(頭),按每星期的7天順序排列,現在教會所唱的是從「頭」的一段選出來的。
作詞者聖伯爾納(Ascribed to St. Bernard of Clairvaux, 1091~1153年)是中世紀歐洲著名的修道院改革家、神祕主義者和神學家。他自幼即進入修道院,21歲時帶著一批同道,在法國北部深山幽谷裡,赤手空拳自力更生,興建一座宏偉的修道院,後來又有120位修士加入他們的行列,使原來稱為Wormwood(苦煉,又稱痛苦谷)的地方因著他的領袖才能和屬靈生命,從此改名為Clairvaux(光明之意)成為「光明谷」(Valley of Light),而伯爾納也因此被稱為「靈光谷的聖人」。在他的領導下,這種新型修道院遍及歐洲各地,他們竭力反對當時修道士的養尊處優、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隱居」生活,以兼顧靈修與工作兩方面的生活,起了移風易俗的作用。他死後,羅馬教廷於1174年封他為「聖人」,但為他作傳的人說:「他所遺留的詩篇,被普世信徒傳誦不絕,比列品聖人更為榮耀。」
這首詩原是伯爾納為鼓勵大家參加第2次十字軍東征所做,先後被翻為德文和英文,評論者說:「這首古典的聖詩從3種語言和3個宗派表明其永垂不朽的活力,但效果是一樣的,即救主替死的愛和我們對祂無限的感激。」
作曲者為德國作曲家哈斯勒(Hans Leo Hassler, 1564~1612年),他是一位初期使用賦格歌調(Fuge tune,特別注重每一聲部的旋律性)的作曲者。和聲作者巴赫(Johann Sebastin Bach)在他的《馬太受難曲》中,曾5次使用此曲調以配不同的和聲,本首詩是用《馬太受難曲》中的第17首。原和聲為降E大調,台語新《聖詩》則採用C大調的和聲譜曲。
(作者為退休牧師、曾任新《聖詩》編輯小組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