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出席夥伴教會的反省

◎葉景安(PCT總會普世幹事)

擔任台灣基督長老教會(PCT)總會普世幹事3年以來,重要任務之一就是陪同總會幹部代表PCT出席、拜訪國外夥伴教會。代表出席拜訪時,除了會致詞簡介兩教會的事工合作現況,並表達對兩教會夥伴關係的重視。更重要的學習,其實是在夥伴教會會議中觀察他們如何面對多元意見,並在討論當中凝聚共識。以下是幾點觀察,期待拋磚引玉讓大家重視教會議事文化。

首先,是對議會的尊重。我們與夥伴教會都同屬改革宗神學傳統,也表現在教會事務決策的議會制度上。多次拜訪夥伴教會後,也對夥伴教會們在開會細節上所展現的議事文化感觸良多。例如,會議當中進出議事廳,常見正議員在門口向議長點頭行禮,讓台上總會幹部更能掌握議員動態,也用行動表達對會議的尊重。

當然,教會議事文化的建立不只是對議員們的要求,更需要議事進行處理的中立與透明。例如,對發言時間的控制,若能將倒數計時投影到大銀幕讓全體看見,應該更能建立公信力。此外,教會更該思考該如何讓總會幹部們,在當職期間維持公信力。在平日教會爭議性議題的處理上,總會幹部該如何扮演好超然的中立第三者,也值得思考。

其次,是教會會議中共識的形成比取得多數更為重要。長老宗神學傳統強調「唯獨上帝是良心的主宰」,若用這個信仰理解來看教會的議會運作,或許我們要承認:少數人的意見也可能是合於上帝旨意並比較可行的意見。教會面對多元、資訊爆炸及公民意識抬頭的時代,若只期待「西瓜倚大邊」來處理議事,最後製造的常常是內部對立。

目前普世教會界越來越常採用「共識決」取代「多數決」。會議討論中讓正議員用兩張不同顏色的意見卡表達認同與否,讓主席直接「看見」大家的感受,並藉此邀請少數意見發言,再重複一樣的程序,讓大家再度用卡片表達對此發言的感受。這個意見表達程序最後有兩個結果,一個就是全體形成共識達成決議。或是議長直接詢問少數意見是否願意接納多數決,在無「全體」共識時,議長可以交付小組研究後再提出更好的說明讓大會「共識表決」。

最後,如何落實「大家都是總會」?有幾個夥伴教會為了突顯中會在教會事工推動的重要性,及強調中會組成總會的肢體關係,會在年會開會禮拜時,安排中會旗進場的儀式,並安排會旗放置在顯目位置,具體象徵「大家都是總會」。此外,也可在總會年會執行上考慮增加在地中會(以及附近中會)的參與,例如場地、膳食、住宿與在地交通若由熟悉當地的中會處理,一方面讓中會輪流參與總會籌備,善用當地資源並且加強在地參與感,另一方面更能減輕總會事務所同工的負擔,說不定可以成為實踐「大家都是總會」的有效具體行動。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