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口】現代與歷史的美好相遇

◎張嘉芳(樂山教養院院長)

位於八里的樂山教養院前身,是戴仁壽醫師為照顧當時的痲瘋病人所創立的樂山園。一位加拿大籍宣教師在1930年創辦樂生療養院後,該院即被日本政府徵收且以強制就醫的方式照顧病人。這樣的方式,與戴醫師想給予痲瘋病人有尊嚴與生活品質的照顧差距甚遠,因此他在1932年,極盡辛苦地募款買地,並經歷當時在地居民的抗爭反對,建立了樂山園。

走過80多年,目前已轉型成全日型照顧心智障礙的機構,但無論在時間與空間上,都留下許多動人故事與事蹟。特別是為回應呼召實踐信仰所留下的美好故事。走在樂山園舊院區中,常有一種與歷史相遇、與前人對話的錯覺。

甫至樂山工作之時,出生成長於旗山的父親曾來此處走訪,除了認識院生,也漫步舊院區,看著一間間辛苦籌募但仍保存尚好的紅磚院舍,大門上方還留有石頭刻印著當時捐款者的大名,父親逐間看著院舍,忽然,指著其中一間的捐贈者大名說:「這是我的主日學老師耶。」

懷著好奇的心,也拜網際網路進步之賜,隨即查詢,發現許多舊院舍紅磚屋的捐贈者多為當時社會的地方望族或仕紳。例如:北部富商李春生之子李添盛,中部霧峰林獻堂與林階堂兄弟,台南望族劉瑞山、劉錫五兄弟,屏東萬丹李仲義家族,及父親所認出的旗山吳氏、劉嚮……等。

在當時交通不便的情況下,很難想像南北奔走,尋求支持要花費多少時間。這是多麼強而有力的信仰力量,這些分布台灣北中南部地區的仕紳與大家族,成為樂山園創立的支持者,幫助戴仁壽醫師實踐使命與異象,而得以有今日的樂山教養院。

時間,是有趣卻難以掌握的東西,隨著時代的不同,時間的變化與意義也相對幫助我們用另一種眼光與角度來理解。去年,有兩位從英國來從事痲瘋研究的學者,在參觀戴仁壽紀念館後,一直頻頻提起他們返英國後會用email寄一些文件回來給我們。

剛開始,我只是充滿好奇與不解,直至某日,收到該研究員,寄回當年戴仁壽醫師由台灣寄至英國差會報告樂山園工作的相關書信文件。這些當年單程需花45天航運寄抵英國的文件內容,保存良好且已電子化;令人驚奇感嘆的是,如今寄回當年的發信地「Happy Mount, Formosa; Japan」。樂山園,只在須臾之間。

如今,父親已於去年安息走入歷史,漫步院區總能回想家族中仍留有許多美好且值得回憶的信仰蹤跡。看著每一間舊院舍紅磚屋門框上的捐款者大名時,心中總懷想著,是否有一天,這些當年與戴醫師一同努力支持的夥伴後代們,能夠走訪樂山,看見家族前人留下的美好典範。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