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人士發起「反核災食品」公投,由前環保署長郝龍斌和前衛生署長楊志良領銜,公投的題目暫定為「是否支持政府『開放』日本福島核災地區農產品進口」,正熱烈展開連署。國民黨選了「核災地區食品進口」這議題炒作,因為食品安全的確是全民關心,正當性很高。但是,請理性思考一下,這議題值得升高到這樣的層次嗎?
一個政府會故意進口毒害人民的食品嗎?為何此時會朝向開放?為了開放,政府做了什麼?政府打算怎麼開放?當全世界除了中國、港澳和台灣之外,都不再採取依照區域全面禁止的方式來管理,台灣有何理由繼續堅持?政府已經說明是採「高風險者禁止、低風險者嚴格查核後放行」的原則,並非敞開大門,對各種疑問有詳盡的說明,並舉行了公聽會。
農委會在11月10日公布要舉辦「日本食品輸台公聽會」,接著在12日到14日之間舉辦了10場公聽會。沒想到這10場公聽會在各地的國民黨議員、代表強力鬧場下,連好好說明的機會都沒有。當然,這樣在很短的時間內舉辦公聽會,關心者不一定及時得到訊息來參加,難免被批公聽會只是做做樣子、完成程序,而不是真心要做政策溝通。
公聽會遭鬧場,「研擬開放核災地區食品進口」被說成「政府要開放輻射食品進口」,這是一場公關災難。政府的說明完全不被接受,反對黨見縫插針,升高對立。關於輻射的影響,一般人了解有限,但總覺得非常可怕,要將管理核災地區食品的方式說明到一般人可以了解,本來就不容易,隨著媒體炒作、政黨的反對,變得更難溝通。
不可否認,人民對輻射污染的恐懼是存在的,加上過去幾年不時出現的食安問題事件,常常看到該禁無法可禁、該罰無法可罰的狀況,政府在這方面保護人民的能力大受懷疑。其實核災地區食品不管內銷、外銷,日本政府都有控管,並無故意隱瞞資訊或惡意傾銷國外的情況。但部分人對台灣政府不信任,對日本政府也不信任,於是深陷恐慌。不可否認台灣的住民還是有人有仇日意識形態,有政黨嗅到了氣氛,認為是個機會,終於可以利用這事件,給日本顏色瞧瞧。
我們期待政府能做得更好,確實做好食品安全把關,遇見可能產生爭議的議題,要更努力與社會大眾溝通。也期待公民看見政府已經在做的努力,儘可能了解相關知識,就事實來討論,提出建設性意見,而不是被誇張的言詞牽著走,任由恐懼吞噬理性,甚至把民生議題搞成了民族主義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