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佩蓉(國立台灣文學館助理研究員)
每一年度結束,藉由盤點出版線上的文學成果,可確認台灣是當前「繁體華文」的出版市場,中國華文、馬來西亞華文等,台灣早就成為各路人馬競相比文之地。有些人出書是想讓大家看,有些則是對自己交待,無論是作紀念還是要謀職升等,往往個人的需求大過於這本書之於社會、歷史文化的意義。在這裡,我想談的是「作者的身分」、「寫給誰看」、「暢銷數字」這三種與出版相關的環節。
2017年1月1日,各方媒體報導陳宣儒女士承認自己「灣生」身分造假、經歷造假等新聞,關於她以及《灣生回家》等書(出版社以退書作切割)、紀錄片(導演以聲明作切割)。《灣生回家》一書從2014年出版到今日,話題一直沒有斷過,台日雙方的媒體、出版人、部落客,正面負面的報導皆有之。
如果《灣生回家》是一部小說類型般的創作作品,作者的身分是不是灣生、裡面所提到的人事物是不是作者親身經歷,當然不會那麼重要。然而《灣生回家》是一部報導文學,裡面提到的人事物必須是事實乃為基本條件,但到目前為止,作者的身分造假,成為這本書最重要的敗筆,儘管已經出版了1年之久,5萬本的暢銷紀錄猶在眼前,書的價值在媒體的眼中卻已蕩然無存。
學者陳芳明說:「這是利用台灣人的歷史失憶症,才使謊言獲得了存在的空間。」顯而易見的,這本書的價值,圍繞在作者身上,而關於作品中的幾分虛實,都還在迷霧裡。而我最不解的是,何以作者的假身分,與「歷史失憶症」有所關聯?除非舉證出書的內容也是造假,這本書受「歷史失憶症」之助而大賣的批判才能成立。
《灣生回家》的確是要寫給大家看的書,從選材到書寫的技巧,作者的好文筆,讓人讀來熱淚盈眶,是不是真的,則是感性之外需要考證的,而她在《我在南方的家》自序中寫到「是愛,讓所有的困難變得不為難」,更是激勵人心,讓沉浮在情感與生存困境中的人,獲得一塊浮板、一個座標,滋生可以繼續往前的勇氣(如今我也希望陳女士可以用這段話鼓勵自己,在懺悔後重新出發)。
然也因為是寫給大家看的,就報導文學類型的書,作者必須付起「真實」之責,就創作類型的書,作者必須確認所引用的「圖」、「影像」是經過合法授權的,於是我想說,「作者的身分」應該不能成為這兩本書被抹煞的原因,甚至要讓曾經推薦過、訪問過,寫下「感動推文」的專家學者,背負「感到後悔、羞愧」的煎熬。
出版線上,作者身分的真偽能影響一本書到什麼程度?從「田中實加」事件中可窺知一二,然回到出版最重要的成果──「閱讀」(有讀有買有銷售),我們擁有看與知的權利,這權利:對內容求知,對文句享受,是必須自己捍衛的,不該隨著名家(嘴)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