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報廣場】給剛畢業去牧會的傳道者的信──牧會的第七件事:以寬闊胸襟看他宗教

(相片提供/Pixabay)

◎盧俊義

1974年8月,我畢業受派至台東,於東部中會關山教會牧會。隨即拜訪當地的天主教會,神父是來自瑞士的天主教白冷會,該教會對面是來自瑞士天主教聖十字架仁愛修會的修女設立的醫院。

因認識天主堂賈斯德神父,進而和池上教區蘇德豐神父、鹿野教區葛德神父,及好幾位白冷會神父都成為好朋友,也同時跟修女們的關係非常緊密。迄今,我和修女們依舊是非常好的朋友。

1976年,我和賈斯德神父一起策劃舉行聖誕夜聯合禮拜,地點在天主教會禮拜堂,並決定將當晚的感恩奉獻全數捐給天主教醫院。蘇神父和葛德神父也都來參加。禮拜後,在醫院服務的馬惠仁修女上前來抱著我,流著淚說:「我們20年前來台灣時,你們說我們是『魔鬼』,現在你們跟我們一起讚美天主。」

我不知道是誰教導信徒把天主教看成是「魔鬼」?如果傳道者迄今還存著這樣想法,那實在是很糟糕的事。可別忘了,我們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和天主教會都是台灣教會合作協會(NCCT)成員。

在台灣教會公報社服務期間,我曾和記者吳信如一起去拜訪佛教釋昭慧法師和她創辦的弘誓佛學院。後來釋昭慧邀請我和天主教王敬弘神父聯名發起關懷生命協會。因這個協會,我又與台南妙心寺傳道法師成為好友;他曾邀請我去他的妙心寺對信眾演講。而釋昭慧法師和我也曾互相邀請對方去演講,我們也一起發動「反博奕條款」合法。我就任嘉義中會嘉義西門和七星中會台北東門這兩教會時,他們也都有來參加,包括法鼓山也派代表來參加我的就任禮拜。

跟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認識,是因1996年9月,佛教中台禪寺發生幼童皈依的事件,鬧得滿城風雨。我寫文章在《自由時報》表示,這種事在每個宗教都有。因而與聖嚴法師有過一場對話,他這樣說:「我們不要在最高點找焦點,但可以在基礎點找共同點合作。」

我們應該要用欣賞和分享的寬闊胸襟,看待不同宗教信仰團體,欣賞他們在信仰上的敬虔態度,分享彼此生命中不同的信仰經歷。這樣才不會發生衝突,甚至,還可以藉著緊密的聯繫,對動盪不安的社會有股穩定作用。 (作者為長老教會牧師)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