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性之旅】追尋馬偕行腳|火爐般炎熱下,滿身大汗的洗禮

奇立簡▶珍珠里簡

文圖◎陳順福

宜蘭縣五結鄉,漫步清國時期因航運而繁華一時的利澤簡老街,遙想馬偕當年經過這條鬧街的景象。馬偕過世以後,因漢人侵占及壓迫、族人遷居花蓮、信徒流失,他在加禮宛社、婆羅辛仔宛社及流流社設立的教會逐一關閉而荒廢。

利澤簡老街。
利澤簡教會。

這些教會僅存的信徒後來召聚彼此,集中在奇立簡(今利澤簡)重新開始聚會,教勢漸漸穩定成為現在的七星中會利澤簡教會。教會目前的牧者為簡孟正牧師,師母張頌訢的曾祖父張金波牧師為馬偕的學生,曾被派駐在流流社教會。張頌訢師母的姑姑張仁理牧師則為利澤簡教會的前任牧師,一代接一代傳承馬偕精神,成為這地的光與鹽。

宜蘭女信徒。(相片提供/真理大學校史館)
馬偕和教會信徒。(相片提供/真理大學校史館)

1876年11月6日
去奇立簡(今利澤簡)與蘇澳,然後回來奇立簡,晚上去羅東,一個相當大的城鎮。(《馬偕日記1871-1901 Ⅰ》,278頁)

奇立簡最早也是噶瑪蘭人的部落,但在馬偕到訪時,已是漢人群聚的港口。我幾年前參與地方創生計畫時,曾舉辦利澤簡小旅行,其行程為:騎單車悠遊五十二甲濕地及冬山伯朗大道,午餐至奇武荖(今三奇村)吃趕鴨飯,接著搭鴨母船悠遊冬山舊河道,在鴨蛋孵化廠觀察雛鴨,在利澤簡老街散步、聽故事,最後到利澤簡民家館體驗鹹蛋DIY,行程內容大多與鴨子有關。

在冬山河乘鴨母船。

幾年後,當我研究馬偕行腳的資料時,發現原來當年馬偕到此地時,這裡的養鴨業已經興盛。如今每逢路過,我總會到利澤簡老街街尾的百年鴨賞老店買幾包蔗燻鴨賞,回家慢慢品嚐。

1891年5月16日
穿過沙灘到奇立簡。拔了相當多的牙,和群眾講話。在路旁檢視孵蛋的鴨子,米糠被放進到長箱子裡,然後打開竹子做的容器,把蛋成排的放在上面。(《馬偕日記1871-1901 Ⅱ》,471頁)

穿過沼澤遍布、水鳥聚集的五十二甲溼地,經過廣闊稻田間的冬山伯朗大道。這一區是宜蘭最近很夯的旅遊景點,稻田美景號稱超越台東縣池上鄉的伯朗大道。

冬山伯朗大道旁稻田。

走進奇武荖,在天公廟休息。欣賞四周風景時,發現廟前石獅子腳踩一個地球儀,正面為加拿大,真是一間國際化的廟宇啊!我不由得聯想,會不會是馬偕當年帶來先進的西方教育,影響這個村落的居民,無形中傳承了世界觀?

奇武荖天公廟。

馬偕在噶瑪蘭各地建立教會時,也讓村社內的小孩到禮拜堂念書,而教室的牆上通常會掛上一幅世界地圖,讓他們對世界地理有初步的了解。馬偕每隔一段時間到當地視察時,總會召集村內的小朋友,與他們聊聊並進行測驗,了解他們的學習狀況。

1887年3月7日
與阿華前行到奇武荖。住在草叢中學校的房間,柯爾曼先生住在禮拜堂。對總共20位的女孩子與男孩子進行考試。(《馬偕日記1871-1901 Ⅱ》,173頁)

我離開奇武荖,走在廣袤的蘭陽平原上。經過一片又一片稻田,被太陽晒得汗流滿身,就像馬偕敘述的「滿身大汗與火爐般的炎熱」。最後來到珍珠里簡,在廟旁不遠處找到橄欖腳橋遺址,即早年漢人與噶瑪蘭人的分界處,令我想起噶瑪蘭族女巫使用橄欖施法讓漢人顛狂的傳說。當時有一句俚語:「橄仔樹腳避鬼,去予番仔刣。」見證當時漢人與噶瑪蘭人楚河漢界的生活情況。

珍珠里簡。

1886年3月17日
去珍珠里簡,為169個人洗禮,長老按立四人,執事四人,所有人都在竹林下,滿身大汗與火爐般的炎熱。(《馬偕日記1871-1901 Ⅱ》,121頁)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