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者耶穌基督?

◎吳建德

在16世紀宗教改革期裡,「加爾文主義」所不斷堅持與推動的改革要點,無非就是教義應回到聖經,人人因信仰基督而蒙恩稱義,選舉出非具神職資格的長老一同和牧師集體管理教會,任何人更無法擁有教會內無限上綱的權力,同時也透過參與各項社會公民活動,讓世俗能更加貼近上帝的旨意;而諸多教會的管理法規與信念後來亦成為近代西方民主化思潮與代議體制的濫觴。

但是誠如聖經的教導,我們不是完全的義人,是帶著罪性與瑕疵的;就算上帝差祂的獨生子耶穌道成肉身來到世間,以寶血替世人贖罪,我們仍有許多軟弱之處,因此以人作為組織架構最小單位的基督教會,即便立意清白如雪,自然也會有著不可避免的污點。

自20世紀中葉以降,伴隨著兩次大戰的落幕,工商業興起與以美國為首之西方資本主義的強盛,中產階級的全球化與西方價值觀的普世化,開始動搖了過往以傳揚人生義務與天路苦難之基督教信仰的面向,不少基督教神學家或教育家也逐漸把信仰的詮釋重點放諸於個人的信心必定帶來上帝對於個人財富的保證,同時更透過了特定經文,如瑪拉基書3章10節,將非出於信仰之心理學的正面思考能力養成發揮到最大,也就是口頭的福音具有如同神創造的力量一般,相信必得著必得救!甚至必得普天之下萬事萬物!

這種「豐盛福音」,姑且不論存在之意義或歷史必然性,而是在教會內部,長期累積下來確實產生一種了有違加爾文初衷的怪異現象,也讓持守的真道遇上莫大危機,因為只要「相信」,具屬靈權柄,即得以跨越所有規範與限制;最後演變成只要「相信」,就連上主都要聽我們的使喚!難道出埃及記20章3節「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的經文已經被拋在一旁了?每次聚會都在聖殿中高舉得勝旌旗,宣告仇敵潰敗,但我們認識的到底是哪個上帝?我們行的道是哪位彌賽亞所教導的呢?還是我們已經把自己提到與上主一樣的位置了?

馬丁路德說:「教會真正的寶藏是充滿神榮耀和恩典的至聖福音。」若口頭福音真能夠支配一切,輕鬆獲得財富與權勢的話,那我想四福音書裡的耶穌基督,恐怕會是天底下表現最差勁的失敗者,這點值得我們再三反思。 

(作者為部落客、高中鼓山教會會友)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