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乾任
國小女童在學校廁所遭人割喉致死,一時間社會被悲憤的情緒感染,仇恨思想快速流竄。令人遺憾的是,看到不少弟兄姊妹也在網路或生活上支持仇恨言論。以殺並不能止殺,過去7年多台灣處死了20幾位死刑犯,並沒有如支持死刑者所說的嚇阻了犯罪,反而重大犯罪日多。
從犯罪社會學理論的觀點來看,走上重大犯罪之路者,當中有一種人是一無所有,再無可輸,根本連命都不要的狀態。這類落入黑暗深淵的犯罪人,心理毫無盼望,不期待被拯救,甚至一心求死。
鄭捷也好,此事殺童案的主嫌也罷,都說過自己想死但不敢自殺,只好犯罪求死。這類言論令社會悲憤之餘,若果真的如這些人所希望的殺了他們,是否將成為鼓勵類似的人出來犯案?當一個社會的秩序崩壞時,落入社會底層的人變多時,犯罪率就會變高,這有許多科學研究證實,並非妄論。改革社會不代表不需懲處犯錯者,而是希望透過穩定社會秩序的方式,減少不幸悲劇發生的機率,減少靈魂落入黑暗深淵的數量。
在這個看似沒有盼望的時代,基督徒與教會更需要深入社會各個角落,傳播神的愛與恩典,以殺並不能止殺,仇恨的循環只會讓社會更加速崩解,讓更多人落入徬徨不安的恐懼中。
一如德蕾莎修女當年所說:「愛,直到成傷。」如果教會不能做好為社會捨命的準備,如果教會不能挺身而出替世上的罪人擋子彈,擋下那些仇恨,則罪惡和仇恨會在這地上四處橫行,繼續尋找可吞吃的靈魂。不願悲劇繼續發生,我們必須聯合起來為社會的安全與穩定做更多的事情,把更多的恩典和愛帶到社會最偏遠的角落去,溫暖照亮那些可能已經準備要墮落沉淪的靈魂。
(作者為文字工作者、景美浸信會會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