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教會歷史被微調

◎鄭浚豪

在某基督教報紙預告,高雄跨教派的「宣教150承先啟後」宣教大會將收錄在Good TV製作的「特會精選——福音入華150週年宣教系列」。這儼然是先前《台灣教會公報》社論所討論「這是誰的150週年」之延伸,更進一步來說,怎麼因為教派的聯合聚會,使得教會歷史被微調了呢?除了此之外,同樣還要面臨150週年究竟是「來台」呢?還是「入華」呢?實在需要加以釐清和辨明。

回到根本上的問題,到底「華」是指哪一個國家呢?倘若目前社會普遍的講法,即中國。根據基督教在中國的記錄,分別有四波的時間點:唐朝、元朝、明末清初、以及19世紀的晚清。特別是第二波元朝,有天主教聖方濟各派首次出現,第三波明清交替達到顛峰。試問,「入華」豈止150年呢?

至於台灣基督教會史有三波的宣教,分別是16世紀、1865年至1900年,以及1949年。尤其是在1949年之前,僅有長老教會、聖公會和真耶穌教會在台灣有活動,1949年之後有國民政府來到台灣,隨行有諸多華語教會在台灣社會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再者,福音在台灣不只150年,因為早在1859年天主教就來到台灣,若是再往前推算到荷治時期,更是有三百餘年的歷史。

然而,台灣是台灣,中國是中國。或許在某些場合,「華」是中性的文字,可是回歸到歷史就必須要明白台灣與中國是以「一邊一國」的現況存在。所以,中國的歷史不是台灣的歷史,就像是喜馬拉雅山不是台灣的最高峰。因此,「福音入華150週年」讓我們在教會必須要覺醒三件事情:

1.強化國家認同是刻不容緩,「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英文是「The Presbyterian Church In Taiwan」。所以,150年不但是屬於長老教會,更是台灣所擁有。

2.教會要看重歷史文獻,長老教會在台灣能夠有150年,靠的不是25萬的信徒,而是靠信仰的精神和意義,讓教會朝向國家、社會、人民的盼望記號而實踐在地上如同在天上的上帝國宣教。

3.教會要反對教育課綱微調,也要反對教會歷史被微調。有正確的史觀才能有正確的信仰;因為我們要會講自己的故事。這代表我們如果無法認識自己的歷史,又如何從日常生活經歷上主真實的成為台灣世代的幫助呢?

(作者為長老教會牧師)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