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要再含淚投票嗎?

◎黃柏叡

國外政治學者早在1960年代就提出,選民對於政黨的情感不只有正面情感,「負面情感」也對投票行為產生相當程度的影響。台大教授的研究也證實,台灣超過四成的選民確實有不把票投給某政黨的行為。簡單來說就是,支持某黨不是因為喜歡他,而是太討厭反對黨。為了不讓某討厭的政黨當選,選民寧願去投給不那麼支持,但有機會當選的政黨,這就稱作「含淚投票」。

兩大黨選民含淚投票的行為,從選前漫天的政治耳語可窺端倪。即使國民黨執政差強人意,經濟成長停滯、貧富差距增加、青年就業困難等,仍有藍營支持者擔心「空心菜」上台執政後,這些問題會因為兩岸交流停頓而陷入更深的泥淖。相對的,也有許多民進黨的死忠粉絲不管民進黨八年在野監督是否不力,看到國民黨就真的是投不下去。

難道在台灣,政黨要贏得選舉沒有其他方法,只要讓對手看起來更爛就好?這樣的模式把台灣推向「不信任的政治」,使得仔細檢視候選人政策的選民少之又少,一次次的煙霧彈變成選舉期間最歡樂的八卦新聞,無良政黨本身也樂此不疲。

要改變含淚投票的習慣,在制度上有負數票的設計可以輔之,在心態上更有賴選民不被兩大黨綁架,忠於自己的內心意見的投票行為。若兩大黨為了求勝選而推出了無新意的政見,選民更大可將選票拿去支持剛萌芽的新生政黨。如此一來,藍綠的勢力不再因含淚投票而被過度代表,國會也將有更多元的聲音代表不同的團體,讓台灣各種意見都能被聽見,使稱之為民意代表的國會聖殿能真實地為不同的立場來發聲。(作者為台灣大學政研所研究生)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