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與台灣

◎謝孟庭

前一陣子有兩件有趣的新聞:一是台灣某青年接受中國媒體訪問,談她如何從感性台獨變成理性統派,其中特別提到了這位青年如何欣賞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其中的道德價值,希望台灣人能夠以此為根本,進而認同統一;一是台灣師範大學在新生營時,學生著古裝下跪向師長行禮。除了台灣師範大學外,其實許多學校都曾以類似的儀式表達「尊師重道」的意涵。

儒家文化在台灣社會的重要性可見一斑,我們的思想與道德在不知不覺中潛移默化。學生教科書中關於儒家文化的比重相較於其他思想也相當失衡。如從小默背的三字經、朱子治家格言,高中國文課中的《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內容皆選自儒家典籍《四書》,歷史教材中對於儒家的著墨也遠高於其他思想。我們崇尚孔孟思想中的仁義,將「君子」和「小人」視為我們道德價值的標準,認為知識分子應有其風骨。

但我們卻忘記了:一、儒家文化為眾多思想中的一種,不該是唯一崇尚或強調的,更不該淪為只在教材或儀式出現的形式;二、若儒家思想如此萬用,那台灣社會上的種種問題處理,真能見到政治人物存有這種風骨嗎?這些問題是出自我們不再認同中國和儒家文化,抑或我們社會本身價值觀的敗壞呢?

中國傳統文化中並不只有儒家,道家的「清靜無為順應自然」、墨家的「非攻兼愛」、法家「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還有各家思想。除去中國文化,我們還有來自不同文化的交流,更多哲學思想、各領域的理論,不該拘泥於某個範圍,廣而學習均衡多元價值後才能加以辯證,找到自己的中心信仰。思想與政治之間應是相互辯證,任何價值都不應是政治統馭的手段。台灣是塊奇異的土地,她的過去承載許多不同的文化,現在與未來將帶領更多不同群體走向未來。

(作者為政大學生)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