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安融
小時候在家裡並不會特別講台語,加上就讀的苗栗小學母語課教客家話,所以理所當然學了客家話,反而只有在和阿嬤講話時有機會說台語。我幾乎每年都會和媽媽回去她位於屏東的娘家玩。屏東的親戚以及表兄弟姊妹溝通都是用台語。小時候雖然可以用台語和長輩溝通,但始終不是很輪轉,有時講出來甚至會被親戚笑。直到搬到加拿大,在國外總是會想起故鄉,也常會想,我自我介紹時,若外國人問我台灣的特色是什麼,我能不能說出來?也因此更進一步思考,我的母語究竟為何,台灣人是從何時、為了什麼開始只講中文?
按照歷史來說,在國民黨來台以前,即便是在日本時期,全台灣都是用自己的母語溝通。我媽媽跟我說,她小時候住在屏東,因為部分同學無法流利地用所謂的「國語」來表達,不小心在學校講出台語時還要被罰錢。正因為這樣的教育體制,限制了母語傳承的傳統典範。雖然禁講母語沒有直接影響,不過,因著種種限制,反而讓上一輩覺得要幫助小孩子早點融入社會,而放棄說母語,只跟小孩講中文。
當我有機會回台灣,我發現現在學生講母語的比例,比起我這一代少了非常多。有些人會問我為何要如此擔心?我的想法是,一個文化的傳承,不應該因為外來文化而受影響。語言在文化傳承中帶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們可以怪罪政府的洗腦教育,但也可以想想,我們站在時代的交接,是不是應該要扛起傳承台灣文化的責任。當然,台灣的文化很多元,有很多不同的母語。我的責任是把台語文化傳承下去,自己是誰,加上自己對自己的文化、國族、語言,一定要有相當程度的關切。我成長於台灣這個美麗的國家,我的母語就是台語,不管我居住在哪裡,我永遠是台灣人,也必須毫不猶豫將文化的傳承扛下。
(作者為加拿大籍台灣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