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塊蛇
根據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統計,台南北門區在水晶教堂落成後,不論遊客數、觀光營業額、就業人口都有顯著提升。然而,9月25日一篇〈台灣最讓人失望的觀光景點?〉出現在台大PTT討論版上,水晶教堂在回應中屢屢出現,爆紅景點背後的「了無生趣」,赤裸裸被披露出來。偏鄉邊緣化是台灣人耳熟能詳卻不易了解的問題,當週末的喧鬧回歸沉寂後,這些農村、漁村或山城,真的成長了嗎?台灣人對於建築、美學、環境脈絡的認識,是否有因爆紅的「裝置藝術」獲得提升?在人們向著「水晶教堂」朝聖時,歷史悠久的北門嶼基督教會依舊門可羅雀。
10月16日《自由時報》報導〈布袋高跟鞋教堂暫停工 地方反彈〉,文中可看出地方民眾對這隻高跟鞋的期待,不論政府或居民都強調教堂之於環境中並不突兀且富有浪漫氣氛,反倒質疑批評者不懂在地文化,建教堂之勢已是箭在弦上,不容置喙。我反倒有更大的疑問:「何以認為觀光客會再次買帳?」
在台灣多元族群、宗教以及民主自由的環境中,許多傳統界線及隔閡正逐漸消弭,社會亦更能彼此尊重。然而在台南、高雄、嘉義相繼出現「非宗教的教堂建築」後,不難感受到這個非傳統宗教的信仰圖騰,依然備受誤解,並且因社會所塑造的浪漫印象,淺薄的投射在這些毫無脈絡可循的「教堂」上;猶如屢屢發生令原住民朋友錯愕的「跳錯舞、穿錯服」事件一般,實令人惋惜。
故技重施的高跟鞋教堂,繼續操作著台灣人的短暫性;我並非全然排斥創造話題以提升觀光人次,但同時,觀光應具備「認識」與「教育」之本質存在,姑且不論美感與文化涵養,若以欠缺脈絡的方式爆紅,即便短時間內創造了收益,這些偏鄉長期孱弱的體質卻依舊沒有改變,一旦話題過了,台灣人膩了,又該何去何從? (作者為建築從業者)